除极少见的未分化癌,手术疗效不大(多半仅仅气管切除解除气道梗阻,生存期为3月到半年),少见的髓样癌(血降钙素升高是其诊断特异性指标)全切和至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外,一般分化型甲状腺癌,尤其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手术范围存在较大差异(滤泡状甲状腺癌,容易血行转移到肺骨,不容易转移到颈淋巴结,通常全切加术后碘131治疗)。
甲状腺附近存在纤细的喉返神经,其支配双侧的声门活动,一侧损伤导致声音嘶哑,双侧损伤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双侧甲状腺叶上部和下部附近还存在米粒或绿豆大小的甲状旁腺,主管身体的钙磷代谢,损伤或切除1-2个旁腺,不会带来后果,但是,损伤全部旁腺,会发生手足麻木、抽筋,甚至喉痉挛。这就是双侧全切,+/-双侧或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带来的风险,声带麻痹或旁腺损伤;此外,全切手术后需要终身替代的甲状腺素剂量要增加。
但是,只做一侧手术,虽然手术风险明显减少,术后服药剂量减少,但是手术有可能不彻底,术后也无法完成放射性碘131治疗(如果存在正常的甲状腺组织,碘131优先进入,影响转移灶的摄碘治疗效果),也不便于采用Tg来监控是否复发。
那么甲状腺手术,到底是切一侧,还是双侧为好?有时医师或患方也难以抉择。
一般来说,肿瘤小于1.5cm,特别是小于1cm,没有侵犯甲状腺被膜,无明显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一侧甲状腺切除已经足够。
肿瘤大于4cm,或者侵犯包膜外结构,如气管、食管、神经、血管、广泛皮肤,或者广泛颈淋巴结转移,或者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肿瘤恶性程度差,肿瘤基因检测BRAF+,或者已经存在肺骨转移,必须做全切,术后进行碘131清甲或清灶(我们认为是碘131治疗的绝对指正或刚性需求),口服甲状腺素的剂量也要大些(医学术语叫“抑制治疗”)。一般来说,甲状腺癌,对化疗(如5氟尿嘧啶,顺铂等)和外放疗没有多大疗效,不常规使用。仅无法切除或者切干净,才考虑放疗,或者靶向药物治疗(但疗效也有限,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手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肿瘤介于1-4cm,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考虑,可以全切或一侧切除,新的国际指南也是这样。肿瘤直径越大,越是多灶,淋巴结转移越多,男性,对侧存在结节,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越偏向全切。
因为甲状腺左右两叶,通过峡部腺体相连,没有明确分界,易发生腺内转移,也有多发甲状腺微小病灶同时发生,淋巴血运丰富,可发生淋巴转移和血运转移,所以有时即使“早期”甲状腺癌完成全切,也有合理性。但是,也由于大部分乳头状癌特别是微小乳头状癌,低度恶性,即生物学行为惰性,发展缓慢,不容易转移,可以一侧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我们编写的中国指南,术后优甲乐等抑制治疗要轻,如TSH在1.0左右,无须不能碘131治疗),甚至有人提出观察。我们限定观察病例为小于5mm,没有包膜侵犯,没有淋巴结转移,老年女性,定期随访监控。到底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更准确合理,还会争论,最后可能需要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恶性行为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即个体化的精准医学,探索之路还会漫长。
良性结节,一般要大于3-5cm,才考虑手术。单个结节,怀疑腺瘤,或滤泡性肿瘤,或男性,2-2.5cm,可以考虑手术根据穿刺或术中冰冻,甚至术后病理,做部分,腺叶,甚至全切术。多发结节主张全切,彻底,一劳永逸,但是一定要防止旁腺或神经损伤并发症,我们曾经有病例,每5-10年手术一次,到我们这里是5次手术。
至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一般强调常规同侧中央区清扫(即气管前、气管旁,喉前,相当于“内环”也有专家认为,中央区淋巴结就是原发病灶)。颈侧区清扫(沿颈动脉静脉鞘,IIa区、III区、IV区,相当于“中环”),只有手摸明显,或超声或增强CT诊断提示时才做改良性清扫,一般不做预防性清扫。淋巴结转移厉害时,还需要清扫IIb,V区淋巴结(颈部侧后方,相当于“外环”)。有时胸骨后气管旁淋巴结,即VII区淋巴结也需要清扫。特别注意淋巴结,包括周围脂肪、结蹄组织的整体彻底清扫,而不是“摘草莓式”切除,因为可能遗留微小的转移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对碘131治疗效果差,故手术切除不要遗漏。还有注意防止损伤颈部舌下神经、乳糜淋巴管、血管等重要结构。也有专家认为,淋巴结转移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率,不要过度清扫淋巴结,导致旁腺损伤,如中央区不明显,不予清扫,复发淋巴结不大于10mm,不予追加手术清扫,以保护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参考。
至于采用胸乳途径腔镜或者颈部小切口腔镜辅助,甚至经口手术,只要医生经验丰富、肿瘤不要太晚,病人强烈愿意颈部无疤或者小疤,都是可以考虑,手术的原则和范围,和常规开放手术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