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05 15:00

  社交焦虑是个体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希望自己表现的出色,从而被他人认可、接受、尊敬、羡慕和赞扬,适当的焦虑可以提醒个体提前作些准备,在交往过程中,动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优秀,获得他人的赏识,实现自我价值感,从而体会到充分的拥有自尊心的感觉。所以社交焦虑是人际交往必备的情绪,大可不必大加抵制。
  然而,接受社交焦虑并不等于对之不管不问。如果焦虑的强度过大,持续的时间过长,对个体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阻碍,并引起个体的持续回避行为,这就是“社交焦虑障碍(SAD)”,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交恐怖症”。SAD的表现可谓是琳琅满目,凡是涉及到与人交往的场合都有可能引发SAD。如大会发言、主持会议、小组讨论、朋友聚会、会见领导或老师等重要人物、与异性约会、在熟人面前讲话、甚至向陌生人问路、到商店退货等情景均可以让个体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往往伴有显著的躯体不适:如心悸、出汗、发抖、脸红、僵硬、口吃、大脑一片空白、尿急等;此时个体有强烈的想逃离的愿望和冲动,把身子缩起来,把头低下,闭眼睛、不敢呼吸、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于是以后每当遇到此类场景就会提前出现焦虑、恐惧,并尽可能回避参与这些人际交往,在极端的情况下,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当然,多数SAD患者会认为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一次次的回避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会鼓励自己带着畏惧参加人际交往,每一次却总是不断重复焦虑和恐惧的体验,令其非常痛苦。
  无论是轻度的属于正常范围的社交焦虑,还是达到疾病程度的SAD,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其核心是程度不同的“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并“极力维护自尊心”的过程。比如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不敢参加聚会的SAD患者,怕自己表现不好,怕出丑,继而担心别人会批评、挑剔和嘲笑自己,从而有损于自尊心;不敢与异性交往,甚至不敢与人对视的SAD患者,怕对方评价自己不好,怕自己喜欢对方的某些想法被对方发现,怕被拒绝,从而有损于自尊心。在社交的场合下,会激发出SAD患者的担心:他们会发现“我不好”、“我无能”、“我无知”、“我有缺陷”、“我下贱”、“我有病”……等等,所有这些担心反应了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恐惧。
  SAD患者的一些回避行为正是出于对“自尊心的极力维护”。放弃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拒绝当众讲话,希望不被提问,当约会来临时,又以身体不适而失约等类似的行为都是对自尊心的“呵护”,是见诸行动式的防御机制,以为这样弱点就不会被对方发现,不会被嘲笑,不会被轻视,其实,这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这种对自尊心的维护不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提前漏出马脚,并被赋予额外的社交焦虑的形象,这种防御适得其反,也不能真正缓解社交焦虑。如果只是防御,没有痛苦也就罢了,但是,人际交往却是人类天生的需要,比如为了生存、为了职业、为了生命的延续。防御的结果是加深了与交往需求的矛盾,也使得SAD持续存在。
  万事皆须追本溯源,SAD患者的自尊心为何容易受到伤害?同样的情境,为何对不同的人会引发不一样的焦虑程度?遗传的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早年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更值得重视。一个在幼年或随后的成长过程中,自尊心不断受到打击的人(如父母过分的苛刻要求或严厉指责、否认,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辱骂,经济、成绩、容貌等方面因不如人而被轻视),更倾向于对人际环境表现出敏感性和易受伤害性。因为在其内心深处,形成了一个关于自己的负面形象:如“我不好”、“我有缺陷”、“我不如人”等,同时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挑剔、嘲笑、轻视的客体形象,这种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固定认识会导致个体在人际互动中选择性注意自己的不好和他人的负面评价,从而这种模式越发巩固,并越发带有偏差。SAD的严重形式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而单纯的SAD在发病之前性格上基本没有明显的回避行为,SAD往往是因为某个社交情境危及到个体的自尊心,作为扳机事件,引发了SAD固定的认知行为模式――“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并“极力维护自尊心”。
  综上所述,治疗SAD的焦点是帮助患者恢复其自尊心。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将集中于使SAD状态转变到非SAD状态。
  如何才能帮助SAD患者恢复自尊心?要从治疗本身开始,尊重SAD患者,关注其内心矛盾,认可维系SAD的两种力量:
  1、“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并“极力维护自尊心”。
  2、内在的与他人交往的需要。
  与患者一起,个体化的探索其SAD产生并维系发展的心理社会因素;捕捉特定的引发焦虑/恐惧的人际情景下,其固有的带有偏差的认知模式和不能真正发挥保护作用的行为模式;探讨新的更加合理的认知模式和更有建树性的行为模式,运用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升华,而不是回避,来切实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一方面提高了自尊心受伤害的阈值水平,另一方面创造了提供尊敬个体的人际环境。这样既满足了交往需求,又感受到拥有充分的自尊心,一个非SAD的状态也就逐渐产生了。

社会焦虑症患者康复的关键是什么?相关文章
一、医生态度: 一般来讲,临床医生应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及其家长提供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服务,下面所提的三点内容也是特殊教育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所要注意的问题。 (1)临床医生在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做出正确诊断及提供及时治疗信息的同时,要尽量帮助家长开始适应他们这种变化了的家庭生活,接纳家长的愤怒和倾听他们诉说的犯罪感,使他们从日益增加的失望-愤怒-犯罪感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2)对患儿的学习能力和神经心
发布于 2023-02-25 06:16
0评论
概述 胃癌是一种比较可怕的恶性肿瘤,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朋友会患有胃癌这种疾病,导致胃癌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对于胃癌患者应该尽早的接受治疗,早期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一定要避免延误病情的治疗,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治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胃癌患者在饮食上也要格外的注意,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胃癌患者手术饮食调理是康复的关键。 步骤/方法: 1、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胃癌患者手
发布于 2023-10-02 19:01
0评论
概述 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的后遗症,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患者一定要积极的进行面对,这样才能尽快的恢复健康,导致脑血管病人不能及时进行康复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不了解康复治疗,误认为自己动一动就可以康复了,其实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步骤/方法: 1、 首先一个就是及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对降低脑血管
发布于 2023-10-27 14:22
0评论
在日常出诊过程中,焦虑症患者人数众多,患病率很高,误诊率也很高,有很多病例开始都被误诊为身体的疾病,这样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疾病慢性化,治疗难度增加、药物依赖,增加病人的痛苦(常常是一家人都因此受累),还给患者和患者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如何让更多的焦虑症患者正确的得到救治,是每一位临床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事情。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转换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
发布于 2022-12-17 18:05
0评论
平时运用良好的护理交流技巧,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允许病人有适量的情绪宣泄,以防恶劣情绪暴发而影响身体健康。对有严重躯体疾患的老年病人,除应严密监测外,还要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加钙质食物的补充,以防骨折发生。严重焦虑症患者的饮食还有宜忌,即因避免可乐、油炸食物、垃圾食物、糖、白麦粉制品、洋芋片等易刺激身体的食品。 当病人患有严重焦虑症时,应将其安置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避免干扰。周围的
发布于 2025-01-02 06:44
0评论
1、呼吸道症状 主要是主观感觉吸气不足、胸闷、呼吸不顺畅,极可能出现叹息样呼吸,甚至感到窒息。 2、心血管症状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有的患者会心前区痛、呈针刺样或隐痛、钝痛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并且局部伴有压痛感;而有些患者则会心慌、心悸。 3、消化系统症状 焦虑症患者还会出现口干、嘴里没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情况,同时,还会感到上腹部难受,但却说不清楚具体感
发布于 2022-12-08 08:45
0评论
1、要对患者关心保持正常范围,不要过度的关心患者。属要有良好的判断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以适度的关心和照顾,在则要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转换患者的注意力。 2、要让患者感觉到家属对治疗有信心。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家属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疑虑,但不要在患者表现疑虑,消积,同时家属要在患者面前表现有积极,有信心,配合治疗。 3、家属要保管好药物,并督促病人服药治疗。抗焦
发布于 2024-11-27 05:15
0评论
如果是成年人患了焦虑症以后就会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很多变化,那么要是孩子不小心患了焦虑症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说无论是大人和孩子焦虑症都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焦虑症是会给患者朋友们带来了一定的伤害的,焦虑症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了,这个疾病的发生造成的危害是非常的可怕的,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那么焦虑症的危害主要都有些什么呢? 焦虑症
发布于 2024-11-28 12:13
0评论
如果是成年人患了焦虑症以后就会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很多变化,那么要是孩子不小心患了焦虑症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说无论是大人和孩子焦虑症都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焦虑症是会给患者朋友们带来了一定的伤害的,焦虑症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了,这个疾病的发生造成的危害是非常的可怕的,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那么焦虑症的危害主要都有些什么呢? 焦虑症
发布于 2025-01-02 06:37
0评论
腰酸背痛、头疼脑热、胸闷心悸……生活中有这些症状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人的症状却是由于心理原因引发。他们可能身体好好的,却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只有看到“白大褂”,才觉得有安全感。一项调查表明,在医院的门急诊中,这样的“患者”已占到3成左右。专家认为,他们应该去看心理门诊或者做抗焦虑和抑郁治疗。“想”出病四处求医24岁的许小姐最近正忙着四处求医。身为知名外企职员,她一直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
发布于 2023-02-25 14:0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