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深部穿通动脉(直径0.1-0.2毫米的小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微梗死。缺血、梗死的脑组织液化后被吞噬细胞清除后形成2-50毫米之内的小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部分病人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其发病率占脑梗塞19%。腔隙性梗塞因病灶小,且多不在神经通道上,故大多无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症状轻微。腔隙性脑梗塞若无临床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但它是脑供血不足的信号和证据,对引发腔隙性梗塞的危险因素(病因),应予积极治疗,如控制“三高”、降低血粘滞度……。否则,将可能在三五年内发生脑中风、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等严重疾病。目前对治疗“三高”和养生保健的最新理念是多喝水,多喝水能防治“百病”,尽管此说还不能为现代医学完全接受,但它不仅有理论和实验依据,还有大量的实例作证,可说这是另类医学。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是百病之源,多饮水是防治百病之本。人之所以能在陆地上生存,是因为身体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储水系统。它使人体内储备的水约占体重75%。此外,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以随时调重全身各个部位水的分布。在人体缺水时,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大脑就是人体最最重要的器官。当人体缺水时,大脑必须优先满足。于是,其他器官的水分就相应不足。这时,它们就会发出表明某个局部缺水的信号,呼求补水,但人们却以惯性思维,误解这些缺水信号为某种疾病而给予药物治理。结果,适得其反,越治越遭……。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身体因为水量不足而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表征)。血管的一大主要功能是适应血液波动性周而复始的畅流全身,为身体组织提供需要的养分。血管壁上有许多小孔(腔体),它们时而张开,时而闭合,以适应内部的血液含量。当身体摄取的水分不足时,缺失水分的66%是从某些细胞内部损失的,26%发生在细胞外部的液体环境中,只有8%发生在血液循环中。为了适应8%的水分流失,循环系统会自动收缩,起初,外围的毛细血管开始闭合,最终,更大血管的血管壁绷紧,以此保证血管内部充满血液。血管壁的绷紧使血液运行阻力增加,血压增高,即被称为高血压。由此可认为高血压起初只是身体缺水的一种信号,要避免原发性高血压,每天需要喝足够量的水,保持尿液颜色清淡。这种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看似离经叛道的。不过,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真正原因至今也未确定。
脑中风与脱水 这种另类医学认为脑梗塞(包括腔隙性梗塞)患者多喝水就是预防和治疗。即使在大脑的某一区域因动脉阻塞甚至导致大脑组织“坏死”(刚有坏死征象时——笔者),只要让动脉血管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也能够迅速康复。在实验中,对大脑动脉出现阻塞的动物进行静脉注水,“坏死”区域的范围就会迅速减少,大脑缺氧或缺血的区域也得到康复。同样,如果出现的临床症状源于血管痉挛,水也能够阻止痉挛,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