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原发性肝癌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肝癌患者多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高;另外,对皮质激素及体内激素的灭活能力低下,消化道溃疡、胃黏膜病变亦较为普遍。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导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发生的主要机制为:大多数肝癌患者都伴有肝硬化,肝硬化可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门静脉或肝静脉阻塞,可加剧门静脉高压,导致已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癌可加重肝功能损害,使肝硬化程度加重,导致门静脉高加剧;当肝癌病灶位于肝门部时,可压迫门静脉主干,也可使门静脉压升高。
2、凝血机制障碍
肝癌患者由于正常肝组织减少,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凝血机制发生障碍。由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增加,凝血机制也会发生障碍。此外,癌栓进人血液后,很容易引起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消化道出血。
3、胃肠黏膜糜烂
肝癌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常造成胃肠道淤血、黏膜水肿糜烂;对皮质激素及体内激素的灭活能力低下, 消化道溃疡、胃黏膜病变亦较为普遍,易引起出血。
4、胆道出血
肝癌引起的胆道出血不多见,约占5%左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长入肝内胆管,当肿块溃破时出血,血液流人胆管,发生胆道出血;
(2)肿瘤侵蚀肝内大血管及肝内胆管,形成血管胆管瘘,导致胆道大出血;
(3)来源于胆道上皮的胆管细胞癌发生坏死后,肿块向肝内胆管腔内破溃出血,出现胆道大出血。
(二)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
1、出血方式: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则表现为呕血,呕吐物的颜色是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淤滞于腹腔骨脏与周围组织,使有效血容量锐减,严重地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终于形成不可逆转的休克,导致死亡。在出血周围循环衰竭发展过程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黑朦或晕厥;皮肤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往往瘪陷。病人感到疲乏无力,进一步可出现精神萎糜、烦躁不安,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氮质血症:可分为肠原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3种。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产物的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质贮留。在纠正低血压、休克后,血中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严重而持久的休克造成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失血更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脏损害。临床上可出现尿少或无尿。在出血停止的情况下,氮质血症往往持续4天以上,经过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而血尿素氮不能至正常。
4、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分析发热原因时要注意寻找其他因素,例如有无并发肺炎等。
5、出血后的代偿功能:当消化道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4时,心排出量和舒张期血压明显下降。此时体内相应地释放了大量几茶酚胺,增加周围循环阻力和心脉率,以维持各个器官血液灌注量。除了心血管反应外,激素分泌、造血系统也相应地代偿。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素分泌增加,尽量减少组织间水分的丢失,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
(三)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根据呕血、黑粪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必须注意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据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粪。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标准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将对周围循环状态的有关检查放在首位,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紧急处理。血压和心率是关键指标,需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其他相关指标加以判断。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l0次/分钟),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紧急输血的指征。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钟,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则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量出血,需积极抢救。
应该指出,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能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此外,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虽可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存在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日(一般约3日)才能排尽,故不能以黑粪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1)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鸣音亢进;
(2)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
(3)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出血的病因诊断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靠器械检查。
1、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提供的线索
过去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或酗酒病史,并有肝病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者,可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功能试验结果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有助于肝硬化诊断。
2、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在直视下顺序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段,从而判断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及出血情况。多主张检查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称急诊胃镜检查。一般认为这可提高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急诊胃镜检查还可根据病变的特征判断是否继续出血或估计再出血的危险性,并同时进行内镜止血治疗。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需先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改善贫血,并尽量在出血的间歇期进行。
3、X线钡餐检查
X线钡餐检查目前已多为胃镜检查所代替,故主要适用于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或不愿进行胃镜检查者。检查一般在出血停止数天后进行。
4、其他检查
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99m锝标记红细胞扫描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由于胃镜检查已能彻底搜寻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消化道病变,故上述检查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据临床资料统计,约80%-85%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除支持疗法外,无需特殊治疗出血可在短期内自然停止。仅有l5%-z20%患者持续出血或反复出血,而主要是这类患者由于出血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如何早期识别再出血及死亡危险性高的患者,并予加强监护和积极治疗,便成为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处理的重点。另外,肝癌引起的胆道出血极为少见,故易被忽略或误诊。可行B超及CT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一般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若B超不能明确时,可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