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2型糖尿病的发病近年来显著升高,而且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由于2型糖尿病的起病较慢,临床症状也较为隐匿,很多病友早期并不一定有很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以至于等到医院就诊时已经出现了血糖很高的情况,比如空腹血糖超过15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20mmol/L。
这时候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糖尿病宣教外,就要考虑其并发症情况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会向患者推荐短期的胰岛素治疗,而这时刚刚被“晋级”为糖尿病的患者会觉得很难接受。有患者会认为自己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只要控制饮食,血糖就会降到正常;而且认为糖尿病的药物是有依赖性的,胰岛素更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最后一驾马车,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始胰岛素治疗。的确,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往往采取阶梯式疗法: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直到病情已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医生们才会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最后“一驾马车”。甚至,有的病友认为胰岛素有“成瘾性”,就象烟瘾一样, 用了就有了依赖性。还有,有的患者出于对于注射的恐惧,或者怕麻烦,对胰岛素治疗具有很大的抵触。其实,这些都是认识的误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没有它血糖会居高不下。其次,人体内有多种升高血糖的激素,但只有胰岛素几乎是唯一的降血糖的激素。当人体不能正常地分泌和利用胰岛素时,需要通过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那么,什么情况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呢?首先是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由于免疫破坏,丧失了分泌功能。我国目前95%的患者都是2型的患者,除了传统的口服药物控制不佳外,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消瘦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而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感染、创伤,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时均需要胰岛素治疗。
在382名25-70岁、血糖浓度为7.0-16.7毫摩尔/升的患者中,相比传统的阶梯式疗法,早期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比,研究者发现,胰岛素治疗组的患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人数比口服降糖药治疗组更多,达标的时间也更短。而且,患者一年后的血糖缓解率和口服组相比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一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内分泌学着的普遍关注,也是为新发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找到了坚实的循证医学的依据。
因此,与传统的观念不同,胰岛素治疗已经不是糖尿病治疗的最后选择,对于新发的糖尿病患者,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往往可以获得更长时间的全面代谢控制,除使血糖早期达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外,还能尽早恢复自身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使患者在短期强化后,长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