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眼皮下垂在医学上称为上睑下垂(ptosis):由于上睑提肌(提上睑肌或Müller神经肌肉复合体)功能不全或消失,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向正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 mm。轻者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功能。
1、病因:先天性上睑下垂最为常见,单侧发病约为75%,双侧约为25%。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主要由于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或支配它的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发育障碍所致。少数病例是由于提上睑肌的外角和内角以及上横韧带太紧,限制了提上睑肌的运动。后天性上睑下垂约占所有上睑下垂的40%,其病因主要有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患、重症肌无力及机械性的开睑运动障碍等。
2、临床表现:先天性上睑下垂自出生后即可发现,表现为平视时受累上睑位置低于正常,即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 mm,重者部分或全部遮挡瞳孔;上睑重睑较健眼浅、宽或消失。为了克服下垂的上睑对视线的遮挡,患者往往抬眉、过度收缩额肌以提高上睑或仰视,结果导致额部皱纹增加、眉毛抬高,甚至引起颈部肌肉或颈椎的畸形。如上睑完全遮挡瞳孔,在儿童可引起弱视。除上睑下垂外,一些患者还同时存在眼部及其它部位的先天异常,主要有以下几类:上睑下垂伴眼外肌麻痹、小睑裂综合征及下颌―瞬目综合征等。后天性上睑下垂多有相关的病史或伴有其他症状,例如动眼神经麻痹可能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提上睑肌损伤有外伤史,交感神经麻痹有Horner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所致上睑下垂具有晨轻夜重的特点,并在注射新斯的明后明显缓解。
3、诊断:根据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眼部及伴随症状来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判断上睑下垂的发病原因。病史采集应包括发病年龄、病程、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有无晨轻暮重等变化、有无眼部外伤史、手术史或眼睑疾病史。询问有无家族史及对照发病前的照片,也有助于诊断。眼部的伴随症状也有助于诊断。
4、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必须通过手术来矫正。由于向下注视时视轴不会受下垂的上睑干扰,对于不伴有斜视、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的患者,较少产生弱视。所以,对轻中度单侧上睑下垂或双侧上睑下垂患儿,以3-5岁手术为宜。严重的双侧上睑下垂或单侧上睑下垂,在麻醉安全的情况下,可提早至2岁左右手术,以防止发生形觉剥夺性弱视,避免头向后仰伸、脊柱后弯等畸形产生。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提上睑肌肌力,参考上睑的下垂量来决定。通常,提上睑肌肌力<4 mm时,选择利用额肌力量的手术,肌力≥4 mm时,选择缩短或增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手术。用增强提上睑肌的力量来矫正上睑下垂,合乎生理和美容的要求。因此,提上睑肌肌力良好者,均应选择缩短或增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手术。后天性上睑下垂,要针对病因治疗。在上睑下垂早期,首先应排除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或药物治疗,如大剂量维生素B类药物、能量合剂、活血化淤中药和理疗等。系统治疗半年以上无效则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