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关节炎概况及主要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以侵犯关节为主要特征、累及全身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35-0.4%,并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0-50岁多发。它的病程较长,致残率高,是一种治疗难度较高的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不明,普遍认为与遗传(如HLA-DR1、4等)、感染、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症反应,而这也是患者感到关节疼痛、关节积液的主要原因。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性表现为主要以下四点:(1)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痛(手多见);(2)晨僵(大于1小时);(3)类风湿结节;(4)为慢性波状渐进性病程,并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此为最终致残的主要原因)。它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来确诊,如出现以上症状并持续6周以上,尤其是出现对称的多关节疼痛,且排除外伤等明显诱因时,需及时前往医院检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疾病进展、降低致残率。
2、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现治疗目的为是控制症状、防止结构破坏、恢复生理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最大限度地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达到治疗目标最重要的方法是消除炎症,强调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疾病早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患者首先要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信念,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适当的休息、理疗、体疗、正确的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对缓解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有一定作用,而这些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疾病早期、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包括以下四类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减轻关节肿胀的作用。但需关注其胃肠道反应及潜在增加心血管风险可能(尤其是老年人),不可同时服用两种非甾体类药物。它虽能减轻症状,但是无法改变病程和关节破坏,需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2)抗风湿药:这类药物较非甾体抗炎药发挥作用慢,大约需1 ~ 6 个月。不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但可延缓或控制病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柳氮磺吡啶、甲氨喋呤。为弥补其起效慢和抗炎作用弱的缺点,可与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应用。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不能阻止疾病进展,且不良反应大,一般不建议长期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仅在病情严重时短期使用。
(4)生物制剂:为一种新型的控制RA 的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阻止疾病进展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依那西普、英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与传统抗风湿药相比,生物制剂治疗RA 的主要特点是起效快、患者总体耐受性好,延缓或抑制骨破坏的效能明显。早期应用可使更多RA 患者的临床症状、躯体功能障碍得到缓解,阻止影像学进展。但其有可能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或输液反应,有增加结核感染、肝炎病毒激活和肿瘤的风险。
外科治疗:
当疾病进展至关节疼痛严重、活动受限或关节畸形时,此时药物治疗效果已不佳,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1)滑膜切除术:疾病早期且累及主要为大关节时,可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可缓解疼痛、肿胀,延缓软骨破坏。
(2)关节置换术:在疾病中后期,尤其是出现关节严重破坏畸形时,可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特别是同侧髋或踝及对侧膝、髋或踝关节均受累者,全关节置换术可使关节疼痛消失、畸形矫正和功能改善。
(3)关节融合术:一般作为关节置换术失败的挽救措施。对小关节病变、非中心关节或活动要求低的关节,在要求关节稳定或关节成形效果不好时应用。
总之,RA虽然现无根治方法,但如能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即使已进展至终末期,现关节置换技术已有长远发展,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