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21 02:21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眼球表面翼状新生物增生,头部可侵入角膜,甚至遮盖瞳孔,严重影响视力。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手术主要是用手术刀将角膜和巩膜表面的胬肉剥除干净,为了减少术后复发,常常还需要做自体结膜瓣转位。
  翼状胬肉手术最大的风险是切穿角膜或巩膜导致眼球破裂,以及误伤内直肌导致术后斜视、复视。这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常常是因为患者术中眼球乱动导致的。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严重的并发症呢?一般来说,有资质做这种手术的眼科医师基本都是可以控制自己手上力道的。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来自患者。很多患者不能自如控制眼球的运动,眼球会有不由自主的转动。手术中,医师要求患者向右看时,是要患者盯住右面某一点,而且是眼球保持不动地盯住右面这一点。而患者常常是看了右面一眼,马上又看正前方了。这个转动有时还很猛。因为医师的手术刀可能正在角膜表面操作,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损伤角膜或者巩膜。如果术中患者眼球能缓慢转向医师指定方位并维持固定不动至少数分钟,则医师手术操作视野将比较稳定,可以更彻底的切除眼表胬肉组织而不损伤角膜、巩膜等正常组织。
  我的习惯是在术前就和患者沟通好,让患者按下面要求做眼球运动练习。让患者平躺在床上,手放在身体两侧,头摆正,基本与天花板平行,不抬头也不低头,更不能扭头。整个练习过程中,身体和头的位置要保持不变。保持头不动,双眼向右转动,盯住右面一点固定不动维持5-10分钟,中途可以眨眼,但是眼球不能转动,头更不能转动。眼球转动要慢,不能转得太猛。练习几次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后,可以把右面的注视点撤掉,继续练习。也就是说,即使并不能看到什么,也可以保持眼球维持在固定眼位不转动。这样就行了。因为手术中为了保护角膜,常在角膜表面敷一层薄薄的湿棉片,患者可能什么也看不到。都要练习哪些方向呢?通常翼状胬肉长在眼球表面黑眼球内侧靠近鼻子的部位。那么右眼的翼状胬肉就要练向右看,而左眼的要练向左看。不管哪个眼,都要练向下看(指向脚的方向看),有时还需要向右下和左下看。每个方向都要能盯住不动5到10分钟,尤其是水平方向,最好能维持10分钟。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几天的练习都可以做到。实在有个别人就是控制不住眼球转动的,术中只好在角巩缘或肌肉止点做缝线,由手术医师或助手来控制患者的眼球运动。
  总之,患者术前通过练习眼球缓慢转动和较长时间盯住指定方向,就可以在术中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操作,从而大大减低角膜巩膜切穿、损伤内直肌等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因为手术视野稳定,术者可以从容的更彻底的切除胬肉,无需疲于应付乱转的眼球,术后复发率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术前练练眼球转动是十分有益的。

翼状胬肉术前眼位训练相关文章
尽量避免外来剌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剌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于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的争光霉素液0.3ml在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次,3~6次为1疗程。
发布于 2023-11-10 14:02
0评论
1、什么是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眼科最常见的眼疾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到透明的角膜,由于形状如同昆虫的翅膀而称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俗称“鱼肉”。翼状胬肉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而且胬肉向角膜的入侵会产生散光,若侵犯到瞳孔区将会遮住进入眼内的光线,从而严重影响视力。翼状胬肉的发生与长期紫外线的照射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2、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抑制
发布于 2023-02-05 23:27
0评论
翼状胬肉在眼科是一个小手术,但却也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需认真对待。翼状胬肉手术都是千篇一律吗?有没有更好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翼状胬肉手术也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定制,提高手术效果。1、根据翼状胬肉充血程度,术前给予低浓度激素或者非甾体类激素控制炎症,减轻充血程度,降低手术复发率。2、根据翼状胬肉的范围以及术后结膜缺损的范围,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或者羊膜移植,减少巩膜暴露,加速术后
发布于 2023-02-21 01:41
0评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据报道发病率从0.7%到31%不等,临床表现为纤维血管性组织向心性生长,轻者影响美观,重则累及瞳孔区造成严重视力障碍。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翼状胬肉治疗中最可行的方法,包括单纯切除,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但是翼状胬肉手术有一定的复发率,是手术后最常见的问题。据统计仅做单纯切除的复发率可更高达24-89%。如采用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或自体膜瓣移植
发布于 2023-02-21 09:01
0评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目前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紫外线是其中一个明确的致病因素。翼状胬肉发病缓慢,很多人不会太在意,直至长入角膜、遮挡瞳孔才来就诊。事实上,翼状胬肉在影响视力之前,已经导致眼表和屈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会导致:散光增加、流泪、干涩、眼红和异物感等,因此建议胬肉长入角膜大于2mm就需考虑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早期病变仅达角膜前弹力层,因此术后角膜可以不留瘢痕。但是
发布于 2023-02-21 01:46
0评论
翼状胬肉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复发也是。翼状胬肉复发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是紫外线的刺激。胬肉术后要避免接触紫外线。在太阳下可以戴防紫外线的眼镜。避免出现在紫外线灯打开的房间,尤其不能直视紫外线灯。也不要不戴防护面具就看人家烧电焊。其次是各种沙尘、烟尘刺激。我做了数百例翼状胬肉手术,复发的只有2例。其中1例是我早期的患者,卖羊肉串的,他术前没告诉我。手术很顺利,但术后他马上去卖羊肉串去了,
发布于 2023-02-21 03:06
0评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结膜变性,它有什么危害呢?在胬肉尚未侵及角膜,即还没有长到黑眼球上时,危害较小。主要表现为受到紫外线、沙尘、烟尘、干燥、化学物品等刺激后,胬肉体部(长在白眼球表面的部分)充血,影响美观。严重影响美观的可以手术。当胬肉头部抵达并逐步侵入角膜后,胬肉可以侵及角膜前弹力层及实质浅层,引起细胞浸润,导致胬肉头部附近角膜混浊。肥大而充血的胬肉可以压迫局部角膜引起散光,导致视物重影。可以手术。
发布于 2023-02-21 03:51
0评论
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
发布于 2023-11-10 13:36
0评论
一般并不困难,但需与假性翼状胬肉鉴别、睑裂斑。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 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 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角膜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由于
发布于 2023-11-10 13:49
0评论
①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翼状胬肉伸展至角膜时,可因牵扯而引起逆规性散光;遮盖瞳孔区时,可造成视力障碍;严重的和手术后复发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胬肉可见于鼻侧或颞侧,甚至两侧同时存在,以鼻侧多见。初期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成三角形的纤维血管组织。它可分为头(三角形尖端)、颈(角膜缘部)和体部(球结膜上)。在进行期,胬肉表现为充血
发布于 2023-11-10 13:5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