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心脏科医生都会遇到这样一些难缠的患者,他们常常因为出现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等心脏病症状来到医院就诊,但是长期在各大医院门诊经过各级医生,甚至专家门诊诊断治疗均得不到缓解,毛病越看越重,药物越吃越多,身体越来越差,患者及家属以为得了什么疑难杂症,愈加担心忧虑,为此加倍努力,多方打听良医良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仔细分析这类患者,都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相符,病人自觉症状严重,为此心生恐惧担忧,但是很难通过检查得到不正常的结果,比如整天感到心慌心悸,但是24小时心电检测却无明显心律失常,轻微活动即感气短气促,但是心脏超生却显示心收缩舒张功能良好。
2、症状繁多呈现跨系统特点,比如既有心血管症状如胸闷、气急、雄痛等,也大量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如头晕、头痛、失眠、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尿急、多尿、出汗、手足麻木等,因此很难用单纯的心脏病来解释,医生常只能让患者去相关科室自行就诊解决问题。
3、患者常常顾虑重重,即担心查不出疾病,患了心脏病迟早要出危险,又担心去做相关检查不安全,带来痛苦,最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各种药物说明书反复研究,越看越怕,不敢服用或者频繁换药。
这类患者其实并不在少数,如果仅从心血管角度分析,的确很难解释这么多不适。但是从整体角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或症状,如过度担心、紧张、易惊吓、乏力、情绪低落、心烦、失眠、兴趣减退、不开心,只是这些不良情绪被大家都当成了心脏病久治不愈的心理反应,而没有与心脏病症状产生直接联系。那么这些症状产生原因是什么呢?医学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导致一些躯体症状,我们称之为躯体化症状,其中中介环节是交感副交感系统(以前叫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全身广泛分布,其功能失调当然会产生全身各系统功能失调,这就是焦虑抑郁患者症状繁多呈现跨系统的原因。由于躯体化症状中心慌、胸闷比较突出,因此很多焦虑抑郁患者会有很多类似心脏病症状而来到心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