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05 15:31

  经导管瓣膜植入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材料和方法逐渐成熟,其中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应用最为广泛,全球累计治疗了近十万例患者。已经成为既往外科治疗无望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是肺动脉瓣膜的植入,全球应用5000余例,临床应用证明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对其他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器械也设计和研制中,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如二尖瓣夹合术(累计7000余例),经冠状窦二尖瓣环成形术,人工心脏病生物瓣衰败后的瓣中瓣技术。可谓是种类繁多,全面发展,遍地开花。而国内瓣膜病介入治疗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国外,从材料研究到应用技术方面均有巨大差距。

  1、建立了一整套瓣膜材料处理、瓣膜缝合、瓣膜功能检测的流程。我们首先对实验动物的四个瓣膜区的应用解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出了瓣膜材料裁剪的整套器材,为规模生产瓣膜提供了思路。其次,在瓣膜材料的处理上,与多家国内知名高校的生物力学实验室合作,从生物瓣膜取材,瓣膜材料的处理,瓣膜功能检测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基本掌握了一整套瓣膜处理方法,并重点解决了如何缝合瓣膜,如何折叠瓣膜便于输送,如何延长瓣膜寿命这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早期研制的瓣膜支架,无论在体外疲劳测试,还是在动物体内的实验研究都获得了理想的数据,最早植入到动物体内的生物瓣膜支架是在2007年10月,到目前已经达到6年,最近的随访证实瓣膜功能良好。

  2、建立了新型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动物模型、三尖瓣膜关闭不全动脉模型,急性、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物模型,为瓣膜病介入治疗器材研究提供了新实验方法。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均通过介入的方法实现,建立模型过程简单,效果明确。采用直管状支架植入到肺动脉瓣膜处,将肺动脉瓣挤压到血管壁,建立肺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动物模型。采用导丝穿瓣叶,进行球囊扩张的方法,将主动脉瓣叶撕裂,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物模型。另外,还采用钳夹方法拉断三尖瓣腱索,建立三尖瓣关闭不全动物模型。

  3、新型瓣膜支架系统的研制,并进行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最早我们考虑到右心系统压力比较低,植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比较大,首先从肺动脉瓣膜支架植入进行研究。早期研制的一种类似“酒杯状”的带瓣膜肺动脉自膨胀支架,可以通过血管路径以及穿刺右心室壁的方法植入,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设计的瓣膜支架被该期杂志录用为封面图片,并且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此外还设计了球囊扩张的带瓣膜肺动脉瓣膜支架,同样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后续的实验观察正在进行中,有望日后申请用于临床。完成肺动脉瓣膜支架植入动物实验后,我们开展了带瓣膜三尖瓣支架植入实验研究,设计了一种“沙漏”状的双盘带瓣膜三尖瓣膜支架,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这种新型的瓣膜支架装置被国内外的同行所认可,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瓣膜支架的图片被国外知名专家在多次会议上作为有关瓣膜支架研究进展的内容所引用,被作为一项比较有新意的研究提出。在主动脉瓣膜支架研究方面,我们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早期设计了一种“W”型带瓣膜主动脉,成功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后来设计一种哑铃样的带瓣膜自膨胀支架,该支架突出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比较小的鞘管植入,且可以调整位置,动物实验随访半年,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实验数据。最近3年来,我们与乐普公司合作研制的自膨胀带瓣膜主动脉支架,吸取了国外瓣膜支架的一些元素,同时大胆了进行了一些改进,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实验,早期的结果比较喜人。同期,我们还进行了球囊扩张主动脉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实验动物正在随访过程中。这些资料的取得必将为国产主动脉瓣膜支架产品用于临床提供实验基础。

  4、一些新的瓣膜病介入治疗方法得到了实验的证实。我们首先提出了二次植入带瓣膜支架套叠法植入解决人工瓣膜衰败、金属疲劳的新观点。实验证实,经导管人工瓣膜二次植入有望成为解决生物瓣膜衰败、金属材料疲劳的首选方法,操作安全可行。目前该方法已经被国外同行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重危急性主动脉瓣破裂伤,以及极高危主动脉瓣膜病的高龄老人,紧急状态下在冠状动脉开口上方植入带瓣膜支架,作为一种抢救性治疗的新方法。

  过去的几年,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在国内的多家心脏中心零星的开展了临床的应用,此举虽然激发国内心血管专业同道们的参与热情,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但笔者认为,由于进口的瓣膜支架系统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解决合法化使用的问题,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因此,短期内国内大规模开展这项技术几乎不可能。如能实现器材的国产化,则可能真正意义上解决目前该技术面临的难题。我们和国内的许多同行一样,潜心研究,充满热情,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要实现器材的国产化,绝非易事。面临四个需解决的瓶颈,一是实验动物模型与临床情况完全不同,如患者主动脉瓣膜钙化,瓣口狭窄,瓣上主动脉扩张,放置瓣膜支架定位容易,固定牢固。而动物实验中主动脉的解剖结构是正常的,解剖形态也不一样,导致实验中瓣膜支架的定位、固定困难。即使实验成功,应用于临床的瓣膜支架仍需要重新设计。二是审批周期长、费用高。作为三类医疗器械,按照现有审批程序,完成产品注册需要数年时间。另外送检的瓣膜材料数量大,费用高,商家不愿意涉足。三是医疗单位与企业之间缺乏非常的密切合作。需要组建多方面的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按照国际标准制定长远的研究计划。另外,还需要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积极参与,如组织材料学和心血管专业的专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具有指导作用的临床试验方案,以保证审批过程规范和有章可循。四是技术难度大。国外早期30天死亡率高达10%,随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死亡率已明显降低,要达到国外目前的先进水平,必须按照高水平的要求标准组建团队,强化技术培训。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国内医生的操作技能,保证此项技术高水平的健康发展。

经导管瓣膜病介入治疗器械研制相关文章
1、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术全球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先心病大约150万,其中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病变(肺动脉闭锁,肺动脉狭窄,法乐四联征,双腔右心室,大血管转位等)的发生率为22%,约35万人。这些患者的外科治疗中,30%需要植入人工管道,人工管道植入后平均10年后因瓣膜钙化,血栓等原因引起临床症状恶化需要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死亡率高达7%。如此后第二次,第三次再手术,死亡率均大于10%。因此,经导管植
发布于 2023-03-05 16:16
0评论
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是先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简单畸形的外科手术成功率接近100%。但外科手术需开胸,或f和)体外心肺转流,损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并会带来手术并发症和留下手术瘢痕,对患者造成长久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此外,动脉导管未闭(PDA)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术后有一定的再通率,其中一部分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外科手术带来的美容等问题,都引起人们试图通
发布于 2023-02-06 08:17
0评论
我院心内,外科于今年5月在国内率先联合开展并成功为一名37岁男性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实施经胸小切口穿刺导管封堵治疗。该患者曾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于17年前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一度症状改善,但是最近半年来再次出现夜间呼吸困难,活动后乏力。经检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机械瓣瓣周漏并导致心腔内血液重度返流,左心腔扩大。一般传统再次开胸置换人工瓣或者行瓣膜修补创伤大,手术风险高,而介入堵闭瓣周漏又
发布于 2023-02-06 08:27
0评论
    凌晨5点,老陈从睡梦中惊醒,胸口象有块巨石,疼痛难忍。家人呼叫了“120”,撸胸抹背忙做一团。一个小时后,老陈躺在了医院导管室的手术台上。消毒、铺单、局麻、穿刺、置管。。。一针造影剂注入了老陈的主动脉,医生发现,老陈的右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十几分钟后,一枚小小的金属支架送入了心脏闭塞的血管,再次造影显示,右冠状动开通,血液重新注入了缺血的心肌——老陈的心脏恢复了活力,生命得救了。这是发生
发布于 2023-01-29 14:47
0评论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一类常见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针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日益得到重视,对于颈动脉内膜
发布于 2022-12-25 23:00
0评论
经皮或经心尖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是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一个巨大进步,可以使那些重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获益。此手术开始于2002年,目前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病例。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手术相关死亡率已明显下降,成为一种挽救重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介入主动脉瓣置换术主要有三种方法:顺行法(经静脉穿刺房间隔经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途径)、逆行法(股动脉-主动脉路径)及经心尖法。目前最常用的
发布于 2023-02-20 13:41
0评论
介入治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MRI)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的学科。或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我们耳熟能详的
发布于 2023-02-04 01:42
0评论
介入治疗是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
发布于 2024-01-11 22:56
0评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DVT如在急性早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血栓计划,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TS)。DVT分为中央型、混合型和周围型,其中中央和混合型对肢体功能危害较大。对DVT实施导管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方面考虑。1、安全性:对长段急性血栓
发布于 2022-11-25 01:06
0评论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
发布于 2023-03-14 09:1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