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核病样麻风病的边界 皮肤红斑数目增多,颜色变浅,大红斑周围可出现小的卫星斑。皮损边缘清楚,分布较广,多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神经损害与结核样麻风病一样,粗大而坚硬。受累的神经比前者更多,感觉障碍和闭合性出汗出现得较晚,程度也较轻。炎症浸润和神经鞘内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增厚数倍至十几倍。周围神经多为混合型,所以常伴有感觉和营养障碍,通常温度首先受累,其次是疼痛,触觉最后。如果神经干受累,触觉首先受影响,其次是痛觉和温度感觉。这种类型的麻风病患者在免疫力恢复和加强后常有I型麻风病反应,表现为严重的受累神经痛,多在夜间发生,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并可进一步加重原有的神经营养障碍,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和临床畸形。如 "爪手"、"猿手"、"垂腕 "等,都是由面瘫和手足功能障碍形成。
3.中间界麻风病的皮损多而复杂,表现为多形性和多色性,形态不规则,边缘部分清晰,部分不清晰。皮损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且多不对称。神经损害呈多形性,但仅有中等程度的扩大,质地柔软。这种类型可能与粘膜、淋巴结、睾丸和内脏病变有关。免疫反应表现不稳定,易发生麻风病反应和类型演变。在抗麻风病药物治疗下,可出现 "升级反应",导致类似结核病的麻风病结局。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在没有抗麻风病药物的情况下,会出现向结核性麻风结局的 "降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