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家长在给婴幼儿换洗尿布的时候,偶尔会发现婴儿的肛门周围皮肤潮红、局部硬结或者是疖子等情况。如果家长忽视这种情况或者不够重视,往往会给婴儿的健康带来更大的伤害。
肛门周围皮肤潮红、出现局部硬结或者是疖子往往是肛周脓肿的前期表现。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是小儿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这是因为婴幼儿皮肤娇嫩,抵抗力低,特别是肛门周围的皮肤,当大便稀且次数较多,肛周护理不当时,皮肤经常受粪便的污染所致。肛门局部感染扩散至周围组织,形成肛周脓肿。一般肛周脓肿形成的部位在较深的组织内,触碰可能引起患儿的哭闹,部分局部有小硬结,这个时期的脓肿家长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以后随着脓肿的发展,脓肿可能穿透直肠周围组织,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红肿,部分可见肛门周围有疖子形成(女孩可发生一侧大阴唇红肿),这个时期患儿家属一般都能发现,也是必需认真治疗的时期。部分家长看见脓肿皮肤自行破溃后脓肿变小,就不加重视,以为病情好转。殊不知破溃的伤口很难真正的愈合。这种情况多数患儿脓肿表面皮肤愈合,但脓肿内炎症没有控制,容易反复发作。更有甚者,脓肿加重,炎症向直肠扩散,穿透直肠,形成肛瘘。因此,肛周脓肿需早期积极治疗,如果任由病情进展或者治疗不当,会导致低位肛瘘或者坐骨直肠窝脓肿形成,更有甚者出现全身的败血症、脓毒血症,增加治疗难度及患儿的痛苦。
关于婴幼儿患肛瘘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专家总结可能跟下列因素有关。
1、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儿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等,因此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瘘。
2、新生儿,尤其是男孩受母体激素失调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亢进,易引起肛门皮脂腺炎,感染后成肛周脓肿与肛窦相通。
3、小儿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周皮肤,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形成肛瘘。所以婴幼儿在出生后至1岁时,是肛周脓肿发生率的高峰年龄段之一,出现儿童肛周脓肿是正常现象。据国内外统计,婴幼儿肛周脓肿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者占小儿肛周脓肿的2/3;在生后3个月内发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80%―90%。婴幼儿肛瘘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多呈浅在、单纯、垂直。复杂而瘘深的较少,有部分患儿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后可再发。
肛周脓肿的治疗应对症,根据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1、脓肿未成:仅见皮下有炎症反应时;可采用保守治疗,每日用温开水坐浴2―3次,局部可用药物外敷等消炎、消肿治疗
2、脓肿已成:切开排脓,加强腔内引流换药,预防反复感染。
3、肛瘘已形成:待患儿年龄增长后可行瘘道切开术治疗。
对于婴幼儿肛周脓肿的预防,有以下几点建议:
1、选择质地柔软、吸湿性能好的新棉布作尿布,或者选用一次性“尿不湿”,不宜用尿布给孩子擦屁股,更不要用力擦。孩子的尿布要勤洗、勤晒,大便之后先用消毒的卫生纸擦拭,然后用温水洗净擦干。为女婴擦拭时应注意由前向后,清洗时应做到先洗外阴、后洗肛门,避免污染外阴。
2、婴幼儿腹泻容易造成肛门周围皮肤损伤,引起肛周脓肿的可能。因此应注意小儿大便情况,尽早治疗腹泻。
3、调整饮食:饮食均衡,按时添加辅食,加强营养支持,维持全身免疫力的正常水平。
4、单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会增多,若再加上肛周护理不当,则会诱发肛周脓肿,需及时调整饮食,必要时可混合配方奶喂养,减少大便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