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幼儿期:是出生28天至3岁的时期,通过母亲的回顾,这个时期已经初见端倪。出生后在婴儿室即表现肢体活动多,更为活泼好动,活动范围大。如常将包布蹬掉,易激惹,过分哭吵,不安宁,行为不规则,很难培养按时排便和按时睡眠的习惯。到会爬时,常爬出围栏,经常从摇篮或床上翻出摔倒,到学步时更是不好好走,迫不急待地欲往前奔跑,不愿大人抱,不愿牵着走,喜欢摔打玩具,不愿常规玩法,喜欢在房间里来回跑动,常喧闹和捣蛋,在家翻箱倒柜,不爱清洁与整齐,干扰大人说话,不听大人的话,并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易磕磕碰碰或摔伤。家长带着这种孩子感到特别累,学术界有时称这种儿童为“难弄型儿童”,据索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等研究这类儿童大约占10%左右。有研究表明在3~4岁,占总数40%的儿童可能会被家庭或学校发现注意力有问题,但大部分常在3个月至半年内消失,只有48%的儿童继续持续下去。日后真正诊断为多动症的仅占5~10%。这些儿童都表现在与年龄发育不相当的活动过度与注意力不集中,症状的持续超出了应激或环境改变所引起的适应不良。
二、学龄前期:指3~6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多动症的初发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指标》(第三版)(CCMD-3)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都把发病年龄确定在7岁以前,但(CCMD-3)认为3岁即可起病,症状持续要6个月以上。
不少多动症儿童从3岁起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干每件事都专注不够,告诉的事马上会忘掉,不能专心于谈话,看不进去书,在房里跑来跑去,不能静坐,动一些不该动的东西,常攀缘登高,不顾危险,爱发脾气、倔强、喧闹、好顶嘴、固执、招惹同伴、爱惹是生非、霸道,有攻击和破坏行为,对小动物残忍,参加集体活动困难,在上幼儿园和学前班时老师常不愿他们上台演出节目,他们情绪易波动,不愿睡午觉,晚上常常入睡困难,或遗尿等。
三、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以前(女12岁,男13岁),这个时期是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最明显的时期。过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往往都是在这一时期统计出来的。
多动症儿童这一时期,由于学习任务日益加重,他们注意时间较短暂和分心,于是学习困难程度也日渐加重,上课学不进去,做作业慢,经常完不成作业,常受家长责骂,受老师与社会嫌弃,受同学的排挤;他们耐受力差,忍受挫折力差,经常感到全身不适,心理上缺乏真正的快乐感,对刺激反应过强,与同伴相处困难,易于冲动,自我形象很差,在班上象个“小丑”。
四、青春期:即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发育期。研究发现,近半数的儿童多动症会持续到这一时期。库非(Cuffe)曾用DSM-III-R标准调查7~9三个年级的学生,其患病率在1.51%,其中男生:2.62%,女生:0.54%。
多动症到这一时期,症状更为突出的是注意集中困难。他们往往排除不了环境中的稀微视听刺激,譬如偶尔飞进教室的小虫子也要被他们追视良久,眼睛不住地观察天花板、黑板和书桌上的一小点斑迹,也易被室外的鸟声、脚步声、谈话声或打球声吸引住,写笔记、做作业显得草率,常词不达意,错字、漏字时有发生,常常追逐新生事物,而做事又不能善始善终。挨到年龄较大时,注意不集中的表现形式也有些变化。这时有的人也力求排除思维的干扰,可是往往无济于事。有的青少年与人交流时常心不在焉和心神不定,有的好像整天在做白日梦,思维在漂浮。有的人常述说脑子里冒出赶也赶不走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或若干想法都同时出现在头脑里,于是他们害怕做动脑筋的事情。这些青年本来就有难以抗思维干扰的毛病,由于正处在青春的性发育期,对异性的兴趣也再所难免,于是思想更易混乱和焦虑不安,由于学习的深入,负担日渐繁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积重难返,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