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血管与神经
甲状腺外面有两层结缔组织被膜,内层为真囊,有丰富的血管网,外层的假囊是气管前筋膜的一部分,两层被膜之间连接较疏松。因此,手术暴露甲状腺时应在被膜之间进行,出血较少。甲状腺悬韧带是甲状腺鞘在峡部及侧叶上方增厚所形成的,把甲状腺固定在喉软骨及气管软骨上。侧叶后侧甲状腺鞘与气管、食管的筋膜及颈动脉鞘相联系,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在此交叉穿行。
迷走神经出颅后在颈动脉鞘内动、静脉间的后方下行,到喉的分支为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经颈动脉后方斜向内下,在接近喉部时分成内、外二支。内支与甲状腺上动脉的喉支伴行,支配声带以上喉部黏膜的感觉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及其分支伴行至环甲肌,支配该肌:内支损伤后,同侧声带以上喉黏膜丧失感觉,外支损伤则使环甲肌麻痹而发音减弱且易于疲劳,故术后发生饮水呛咳或音调低钝说明术中损伤或术后血肿压迫了喉上神经。
喉返神经并非双侧对称走向,迷走神经发出部位,左侧在主动脉弓下缘,右侧在右锁骨下动脉下缘,发出后,绕至相应动脉下方,再转向后内侧,沿气管和食管间沟上行入喉,支配声带以下喉黏膜的感觉和声带运动。行经甲状腺侧页后方时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关系复杂多变,右侧喉返神经偶见不绕经锁骨下动脉下方,在颈部直接走向喉内,称为“不返的喉返神经”。故声音嘶哑多说明损伤了喉返神经,这是甲状腺手术较常见也较严重的并发症。甲状腺的静脉变异更多,但手术时只要多加注意,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二、手术注意事项
体位的正确与否有很大意义。仰卧位时颈部的暴露足够使用,但应避免病人颜面呈不愉快的淤血现象。在缝合伤口时应可使病人头部屈向前方。
一般来说,病人头颈部不向一侧偏移,这样可使某些重要解剖结构的体表标志明显,避免术中误伤。多选用领口切口,避免切口太低及切口太小的错误。Kocher:切口宜自两侧胸锁乳突肌外缘连线。
颈阔肌应在与皮肤切口同一高度切断。皮下止血要充分。
关于颈部肌肉(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的切断是否正确,有很多争论。应按具体情况进行,不应有原则上的规定。此肌肉的切断,对不熟练的操作者,无疑地帮助很大,且可以减少危险。也有些甲状腺肿即使在有经验者,也必须切断肌肉,才能取出。切断后肌肉的愈合,一般是顺利的,术后有吞咽痛,此亦不能认为是缺点。相反地特别在小的甲状腺肿,应不犹疑地保存这些肌肉。
为了保护神经,若横行切断,则应在较高部位。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将皮肤及颈阔肌向上方与下层肌肉广泛的剥离。看来,是否切断肌肉,应视是否影响操作为准。剥离甲状腺肿,为避免下述并发症及操作简便,应选择内、外囊之间进行剥离,因为二囊之间为疏松纤维组织,剥离容易,并可减少出血及副损伤。
剥离甲状腺肿及翻转时可有较常见并发症:
1、出血。
2、气栓发生。
3、返N损伤。
4、甲状旁腺损伤,术后抽搐。
5、纵隔气肿。
6、胸导管损伤,淋巴漏出,此并发症较少也较严重,须警惕。
在翻转甲状腺下极时,尚应注意肋胸膜是否被误伤,这种情况罕见。
若损伤气管,由于气道和术野互通,有两大危险:
(1)气道污染术野,引起术后感染,可采取引流及抗炎治疗,一期缝合气管创伤。
(2)误吸血液造成窒息或局限性肺不张。所以若不慎误伤气管,宜即以手指闭塞伤口,清除周围积血,立即缝合,若缝合失败可插入导管。
术后引流一般在24-48小时即可取出引流,多用皮片引流。若肿块巨大,并可能产生较大空腔,宜采用负压套管引流。术中预防:严格止血,消灭死腔。
术后:床边置气管切开包。曾有病人因甲状腺肿块巨大,切除肿块后,原有软化的气管壁推动支撑蹋陷,紧急行气管切开并重行手术。由于抢救及时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术后危险期:四小时以内,术中痉挛或电凝止血的血管重新开放出血产生血肿压迫。三天以内,可能因咳嗽或进食干、糙食物引起。由于该区域范围相对较小,重要结构多,和腹部比较少量出血即可妨碍呼吸或压迫颈部A鞘而致生命危险,所以术后三天内应紧密监护,尤其是六小时内,利用绷带压迫术野并不能起到止血作用,还可能妨碍患者呼吸及进食及医生观察渗液情况,故不提倡用厚大绷带包扎。
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不应在外科间隙内,而在其外方,即囊外(筋膜外),在肌囊间隙内操作是几乎可以避免喉返N损伤的。结扎时应尽量靠向侧方,尽可能靠近颈动脉,此处应不允许出血。当然,最大的困难是不能发现此动脉。
现代操作中,多于分离甲状腺肿之前,先结扎甲状腺动脉。
优点:
1、分离肿块之前,直视术野较清晰,结扎A可避免误伤N。
2、结扎A后,腺体缩小,可活动,易于分离。
3、静脉塌陷,腺体可用止血钳钳夹,而无出血危险,这样气栓危险亦可减少。
在操作过程中,结扎A后若出现滑脱,切断后即大量出血,很难制止,若盲目在血泊中钳夹,可能造成更多的损伤。
避免方法:切除腺肿时,在上极可与动脉残端一起保留一小块甲状腺组织。对血管的结扎是应完全分离清楚后结扎,还是连带少许组织一起结扎颇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