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肃杀的秋季来临,许多胃肠疾病又开始肆虐着众多的病家,而如何防治和保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秋季腹泻又有急慢性之分,所谓慢性腹泻,分为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两大类,包括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肠炎等构成的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构成功能性病变,急性腹泻则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肠炎最多见,这也是造成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小儿乃至成人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究其内因:因为患者肠道所需消化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食物摄入相对较高,肠道负担重。同时,肌体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欠佳,所以容易患肠炎。外因: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也就是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消化道,往往有1-3天的潜伏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进食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未经严格消毒,也会有少部分细菌感染的可能。
发生消化道症状之前,约少数病人先出现上呼吸道症状,而且起病突然,有如发热、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微咳、咽部腹泻不适等,有严重水样腹泻和呕吐。几乎全部病人均有呕吐,且呕吐多出现在腹泻之前,持续2至3天。腹泻持续时间最长可达28天。腹泻初期1至2日内即排出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便,黏液少,很少腥臭味,化验检查大便脓细胞很少见,多有严重的口渴和明显的烦躁。一般有轻度或中度脱水,抗生素治疗无效,也有在5至7日内自然痊愈者。
秋季腹泻是季节性肠道疾病,属中医泄泻范畴。该病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其病变重点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由于患者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秋冬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具体辩证如下:
1、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2、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4、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5、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秋季腹泻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是不够的,应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中成药方面,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的腹泻,中医称为寒泻,其症状是发烧、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患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热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粘、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丸”每次1克,每日服3次。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所以不要轻易服用药用炭剂以及易蒙停。舌苔干净、腹部平软、小便通畅、体温正常,大便清稀无粘冻脓血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秋季腹泻护理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适宜,节制饮食,忌肥甘油腻、生冷瓜果。服药期间可暂停乳制品3~5日,可代以米汤、奶糕或稀烂面条、面汤等。对脱水严重者应及时口服或静脉补液,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养护要点总结如下:
1、应该在不影响患者营养的情况下,给消化道休息的时间。在医生治疗开始时适当禁食,一般可禁食8至12小时,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这样可以代替静脉输液。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如果患者出现腹泻次数和量都有所增加,频繁呕吐、不能正常进食,发热超过38℃就应该及时看医生。
2、在医生开始治疗后,可以逐渐恢复饮食,先进流质,根据病情改善情况继而改为半流质,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最后正常饭菜。
3、注意患者的腹部保暖,可巧妙使用热水袋保暖,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患者,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