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诊断病名:休克
二、定义:休克是指由多种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并以生命器官缺血缺氧或组织氧及营养物质利用障碍,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特征,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休克属于中医“厥脱证”,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精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中医医籍所载的血脱、喘促不续、亡阴、亡阳以及外邪等所致厥脱、厥逆、尸厥,与休克临床表现相似。
三、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不同原因的休克虽各有特点,但均具有组织器官灌流锐减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共同病理特点。并与心泵功能、血容量、血管舒张功能、微循环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等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当休克的损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在机体应激反应下,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下丘脑合成、释放血管加压素增加,内皮素、血栓素A2同时增加,使小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加,以此来维持血压,保证心脑的血流灌注。同时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的水平提高,导致水钠潴留,以补充血容量的不足。因此休克早期血压可无明显下降,或仅有一过性下降。由于血液的重新分配,维持了心脑的血液灌注,该期为休克的代偿期。如果此期的原发病因与所启动的病理改变不能祛除或终止,则微循环自我调节机制就会丧失,主要生命器官血流灌注将不能持续,造成持续性低血压,有效循环血容量进一步下降,微循环内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更慢,甚至“泥化”淤滞,器官功能障碍加剧。
休克进入淤血性缺血期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随后由于凝血因子消耗,纤溶活性亢进而出现出血,称为微循环衰竭期,加剧了器官功能结构的损害,促进了器官功能损伤,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成为不可逆性休克。
总之,休克是有多元致病因子介导的急性全身炎症综合征,严重损害心血管系统,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与衰竭的一组症候群。微循环障碍贯穿于整个休克的病理过程,最终结果是全身生命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注减少,其恢复却晚于血压的回升。
2、中医病因病机
(1)邪毒内陷:外感邪毒,内陷入里,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机逆乱,正气耗散,阴竭阳脱。
(2)脏气内伤:脏气急虚,或久病宿疾,或创伤剧痛,正气耗伤,气血逆乱,均致脏器内伤。气机逆乱,营卫不行,脉道不通,升降欲息则气立孤危,气血不通则出入废止,终致神机化灭,有阴阳离决之势。
(3)失血亡津:大量失血则气随血脱;暴吐暴泻,或汗吐下太过,津脱液伤,阳随阴亡,致阴阳将绝。
四、临床表现:初期烦躁不安,中晚期淡漠抑郁,反应迟钝,或有意识模糊、障碍,昏迷,但亦有神志清楚者。外貌可表现口唇及全身皮肤苍白或灰白色,肢端发绀、厥冷,或遍体湿冷,出黏汗,浅表静脉萎陷,面容憔悴而痛苦,感觉头晕,口渴,畏寒等。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可出现苍白,恢复时间显著延长,脉搏微弱,脉率增快。休克早期血压可不下降,或舒张压略增高,或脉压差减少,中晚期血压可逐渐下降至测不到。尿量减少到无尿。晚期可见到MOF的各种改变。
五、实验室检查
1、心血管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D-二聚体,观察有无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肺动脉栓塞等。
2、影像学检查:床边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观察有无气胸、肺动脉栓塞、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瓣膜功能不全及胸腔积液等。
3、血常规检查:急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核左移,白细胞内有中毒颗粒及核变性。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提示失血,反之红细胞压积末梢血大于中心静脉血者,则由于血液浓缩与严重脱水及失血浆所致。
4、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下降,国际标准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阳性,以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等,均可提示DIC。
5、生化检测: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电解质、渗透压、血糖、酮体、乳酸等诸项检测,观察肝、肾、肾上腺功能,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状态。
6、病原学检查:可做血、尿、痰细菌培养。
7、其它检查:根据休克不同病因进行特异性的检查。
8、中心静脉压(CVP)测量:可提示有效循环容量的不足与心脏负荷的增高与否。
9、血流动力学检测:可观察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以判断休克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指导治疗。
10、 微循环检查:可通过SPO2,间接反应指端甲床微循环灌注状态。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各类休克均有低血压、微循环灌注不良、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等主要临床表现,故为临床诊断依据。1982年2月全国“急性三衰”会议制定的休克诊断标准为:
(1)有诱发休克的病因。
(2)意识异常。
(3)脉细数,>100次/分或不能触知。
(4)末梢循环灌注不足: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征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等;尿量<30ml/h或尿闭。
(5)收缩压<80mmHg。
(6)脉压<20mmHg。
(7)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
凡符合上述第(1)项,及(2)(3)(4)项中的两项和(5)(6)(7)项中的一项者,可诊断为休克。
2、鉴别诊断
(1)各种类型休克的鉴别诊断:脓毒性休克有细菌、病毒等感染征象与毒素损害心脑肾等器官的表现。但心电图通常无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血常规检查常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升高,有中毒颗粒出现,血培养有助于致病菌确定,鲎试验有助于内毒素休克的诊断;过敏性休克有过敏源接触史及过敏史,起病急骤,迅速出现喉头水肿与心肺受损征象;低血容量休克有大量失血或失液病史。大失血时伴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大量失液时可有红细胞压积升高;神经源性休克有腰麻平面过高史,有脑及脊髓损伤病史,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预后不良。
(2)类似心源性休克表现的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有糖尿病史及感染、饮食不当及停用控制血糖药物等诱因,临床出现呼吸深快、呼吸有酮味、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征象。血糖常>16.7mmol/L,血及尿酮体强阳性;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多有高脂饱餐、高甘油三脂血症以及胰腺炎病史,发病数小时,即可突然出现休克。可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和腹膜刺激征,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增高,心电图可呈一过性Q波、ST段异常但心肌酶几乎无改变。
3、中医类证鉴别:厥证与中风、痫证、暑厥、蛔厥诸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点:厥证、中风、痫证、暑厥都有突然昏迷这一症状,厥证和蛔厥都有手足厥冷之特点。不同之处:中风可见昏迷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症。痫证可见昏迷时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厥证则表现为昏迷时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等症。暑厥发生在夏令炎暑季节,多见于久曝烈日之下,或久劳于高温之室的人,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猝然发厥,兼见头晕头痛胸闷身热,面色潮红,或有谵妄等症;蛔厥是由于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逆行入胃,胃气上逆,钻空乱窜,进入胆道,以致出现脘腹剧痛,按之有瘕块,甚者呕吐蛔虫,汗出肢冷等症。
七、治疗
1、治疗原则。应根据不同病因抓主要矛盾并采取综合措施,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控制毛细血管渗漏,恢复组织血管的血流灌注,改善细胞的功能与代谢,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综合措施基本相似,如保持气道通畅,给氧,开放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同时要根据休克的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2、西医治疗。基本措施应即刻进行血流动力学与生命体征监测,给氧,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抗炎、抗毒及血管活性药物因休克性质不同酌情应用。
3、中医治疗
脓毒性休克
(1)肺源欲绝证
证候:高热,咳嗽气急,咽痛咳血,或咳粉红色血水,颜面黑,舌红绛或紫绛,苔黄,脉滑数或急数。治法:凉血解毒,清络育阴。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犀角、地黄、赤芍、丹皮、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桔梗、甘草。
(2)腑实热厥证
证候: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者全身厥冷,神昏,不大便,尿赤,胸腹满坚,甚者拒按,喜凉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沉伏。治法:通腑泄热,急下存阴。方药:大承汤加减。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3)三焦俱急证
证候:大热,大渴,胸膈脘腹痞满硬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金黄或焦,脉滑。治法:开肺通肠,急救肾水。方药;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减。生大黄、枳实、厚朴、黄连、制半夏、全栝蒌。
(4)气阴枯竭证
证候:心中震震,舌强神昏,捏空摸床,舌质红绛而干,脉虚大欲散。治法:滋养阴精,敛汗潜阳。方药:救逆汤加减。
(5)寒中三阴证
证候:无传经实热,即有畏寒,四肢厥逆,腹痛腹泻,战栗不渴,唇青面白,脉沉无力。治法: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人参、制附子、干姜、甘草。可应用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或稀释后静脉滴注。
心源性休克
(1)阳气欲脱证
证候:暴寒乘心,剧痛无声,四肢厥逆,萎靡神昏,冷汗如油,面色苍白,畏寒蜷卧,唇甲青紫,舌淡苔白,脉微欲绝。治法:扶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枳实、厚朴。可应用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2)脏虚阴竭证
证候:神昏烦躁,身热口干,胸痛如灼,大汗淋漓,尿少色黄,渴喜冷饮,舌红绛而干,脉虚数。治法:敛阴救液,急固真元。方药: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可应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3)血瘀气脱证
证候:胸痛彻背,肢端青紫,神情恐慌,汗出身凉,气喘息微,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结代。治法:化瘀通络,补气固脱。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甘草、枳实、赤芍、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可用血塞通注射液或灯盏花素或丹参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4)阴竭阳脱证
证候:目合口开,汗出如油,神昏肢厥,鼻鼾息微,手撒唇青,舌卷不出,二便自遗,脉沉微欲绝。治法:急固元阳,速敛真阴。方药:参附汤合四逆汤加减。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或用独参汤急煎服。可应用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八、预后
取决于下列因素:
1、治疗反应 如治疗后患者神志清醒安静,四肢温暖,发绀消失,尿量增多,血压回升,脉压增宽,则预后良好;
2、原发感染灶能彻底清除或控制者预后较好;
3、伴有严重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者预后多恶劣,并发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亦高;
4、有严重原发基础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或其它恶性肿瘤者休克多难以逆转夹杂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变、心脏病等者预后亦差。
九、中医调护:神志清醒后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饮食宜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