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遺傳與環境的問題人們已經探究了許多年。一個人的發展,究竟有多少受遺傳決定,有多少受環境影響?儘管我們都相信這兩種力量是相互作用產生影響的。但弄清楚,每種因素影響的程度仍是有價值的,因為這將影響人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比如,當家長知道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環境影響,就會注意給孩子提供有助學習的環境。當家長知道孩子活躍好動是遺傳的,就容易接納孩子的特點,可以調節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有針對性的指導孩子的行為。
1.成熟
分解遺傳和環境的影響是困難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在一生當中是不斷變化的。有些變化似乎是由環境促成,另一些則是由基因所設定的。比如,爬、走、跑是在特定年齡階段按固定順序發展的。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成熟”,即隨著年齡增長,按生物遺傳決定的順序而出現生理變化和特定行為。這樣的生理變化或行為發展不是習得的或來源於生活經驗,而是天生的。受“成熟”機制所控制的行為,一般在人的機體發育完備後自然產生,不會提早,也很少推遲。
然而,環境因素會影響遺傳的發育時間表。如果長期得不到適當的刺激,孩子的行為發育會推遲。在20世紀60年代一項對伊朗孤兒院孩子的調查顯示,長期得不到關注和身體鍛鍊的嬰兒,學會坐和走路的年齡比一般兒童晚很多。儘管這樣,他們最終還是完成了這些行為的“成熟”。可見,自然的力量是強大的。相反,如果在孩子某個行為“成熟”的階段,家長能及時地提供恰到好處的刺激,孩子的行為發育會更快更好。比如,當孩子的神經系統和肌肉發育到一定程度,孩子開始啞啞學語。當孩子發出第一個音以後,家長積極作出回應,並開始經常跟孩子交談,孩子的語言發育就會比得不到父母及時應答的孩子快一些。當然,孩子的行為發展是以其生理發育為基礎的,如果人為地使行為發育過於提前,不僅是毫無意義的,而且是有害的。遺傳與環境的合力除了影響成熟的時間、速率與方式,還影響孩子的很多品質。
2.生理特徵
孩子的相貌、身高、發胖的可能性都是遺傳的結果。壽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遺傳決定的。但這些特定的趨勢可能在一定的限度內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因而表現出差異。比如,父母嚴重近視的孩子患近視的可能性就大,但如果嚴格注意用眼衛生和視力的保護,就有可能不近視。只是他們比沒有近視遺傳傾向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持良好視力。再比如,長壽世家的人大多活得長久,但如果某個人飲食狀況和醫療保健條件很差,就很難長壽。
3.智力
研究者對遺傳與智力的關係做了廣泛的研究,發現不同文化背景、民族或種族的人智商的差異不是遺傳造成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群體天生比別人更聰明或更愚笨。但在同一群體之中,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
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的證據發現在對領養兒童和孿生子的研究中,被領養的孩子儘管從出生的第一天就離開了親生父母,但多年以後的智商測試顯示孩子的智力水平與其親生母親的最為相近。而且有趣的是,年紀小的孩子智力測試分數與領養家庭的兄弟姐妹的更相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則與領養家庭的成員越來越不相關,反而更接近親生父母的智力水平。一項對500名雙胞胎的跟蹤調查表明,同卵雙胞胎的孩子從嬰兒期到青少年階段,智力水平越來越相近;而異卵雙胞胎則越來越不相像。可見,遺傳對智力的影響是強大的。但不是全能的。
兒童心理學家維恩伯格(Weinberg)在研究中發現,大約50%的智力差異是受遺傳的影響,而另一半則與個人的經歷有關。這個結論對幫助智力較低的兒童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這意味著可以用各種方法幫助這些孩子在學習上和社會交往方面取得進步。一些實驗證明,環境的差異造成的智商分數差異可達到20~25分。
4.性格
人的性格很複雜,很難說清其形成過程是因遺傳決定,還是受環境影響。但心理學家們發現,性格的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的。從1956年開始,美國的兩個心理學家和一位兒科醫生對133名孩子進行了從嬰兒到成人的跟蹤研究,得出結論:氣質(temperament),即一個人對待他人和環境的基本風格,是與生俱來的。許多其他研究也發現,與遺傳因素最密切相關的性格特點有:活動水平、交往能力和羞怯、神經質的情緒反應等。也就是說,孩子好動、害羞或經常性歇斯底里等都主要受遺傳影響。當然,環境的作用仍不可小覷。一個生性羞怯的孩子,能夠在家長的耐心幫助下,漸漸對陌生的人和場景不感到害怕,並逐漸變得外向、勇敢、自然大方。
5.缺陷與疾病
許多生理缺陷和疾病是遺傳的,比如唐氏綜合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抑鬱症、酗酒等都與遺傳有關。雖然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對治癒遺傳性疾病越來越充滿希望,但很多問題至今還無法解決。因此,預防疾病的遺傳,努力做到優生優育是打算做父母的人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