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1:是菌痢或由細菌引起的腹瀉
正確認識:罪魁禍首是輪狀病毒
秋季腹瀉顧名思義是進入秋季後,寶寶特有的一種腹瀉病。由於暑熱剛過,家長還籠罩在夏季傳染病特別是中毒性痢疾的恐懼中。寶寶又突然發熱、咳嗽、嘔吐之後發生頻繁的腹瀉,大便次數多(可達數十次),患兒很快出現脫水、酸中毒症狀,所以很容易被想象為細菌性腹瀉或中毒性痢疾。
其實嬰幼兒秋季腹瀉主要是一種“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病毒形似車輪而得其名。這是一種急性傳染性腹瀉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寶寶,尤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秋冬季是感染高峰期,所以叫“秋季腹瀉”簡稱“秋瀉”。這種疾病在我國各地均有流行,在歐、亞、美、澳、非各洲也都流行。嬰幼兒感染後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症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腹瀉物大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有惡臭,治療不當可導致患兒死於脫水或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發育不良、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誤區2:寶寶飲食不乾淨造成的,沒有傳染性
正確認識: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可有效預防
許多人不知道嬰幼兒秋季腹瀉有傳染性和流行性,所以也就不瞭解怎樣預防。其實輪狀病毒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患兒糞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容易汙染環境,有時可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如果照管寶寶的人雙手接觸過寶寶的糞便,沒有徹底消毒洗淨,手汙染了奶瓶、玩具、奶製品等,往往會造成再度、多次感染。輪狀病毒也會通過生活用水汙染、醫護人員的手和醫療器具等傳播。
因此,一定要注意衛生,喂孩子前認真洗手;孩子的用具、玩具、餐具經常清洗消毒,奶瓶每次使用清洗後,最好高溫燒煮消毒20分鐘;病孩應家庭隔離,糞便妥善處理,便器、尿布徹底消毒;寶寶的用具與大人分開,患病寶寶應有專用消毒盛器和消毒鍋。
誤區3:秋季腹瀉不是傳染病,沒有疫苗
正確認識:寶寶秋季腹瀉有疫苗,是計劃外疫苗,需自費
預防小兒秋季腹瀉的疫苗在我國近兩年開始應用,屬於自費疫苗,所以多數家長還不太瞭解,再加上3歲前計劃免疫排得很滿,往往家長想不到,寶寶也沒有機會接種此類疫苗。
目前對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抗菌素無效,接種輪狀病毒活疫苗是預防的唯一有效手段。該疫苗使用方便、安全、免疫效果良好。但由於人體感染輪狀病毒後獲得免疫維持時間較短,輪狀病毒又有A、B、C、D 4個亞型,相互沒有交叉免疫,疫苗也不可能覆蓋所有的亞型,所以疫苗需要每一年到一年半接種一次,保護率可達75%至80%。
誤區4:腹瀉往往是由細菌引起的,應使用抗生素治療
正確認識:秋季腹瀉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無效,反而造成不良後果
夏季腹瀉多為細菌感染性腹瀉,用慣了抗生素、殺菌藥。有的家長以為秋季腹瀉也不例外,於是多種抗生素一起上,狂轟濫炸,結果沒炸著病菌,反倒傷了免疫系統,使得病毒有機可乘。
輪狀病毒跟其它病毒一樣,是不怕抗生素的。抗生素消滅了腸道正常細菌,容易繼發菌群失調症、二重感染、刺激細菌釋放毒素、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等。另外,應用抗生素對於飲食不當、氣候突變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小兒腹瀉也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誤區5:寶寶瀉得太厲害,用止瀉藥可以止瀉
正確認識:止瀉藥副作用大,對嬰幼兒有毒害
有的家長看到寶寶每天腹瀉十幾次,心疼寶寶,就把自己服用的痢特靈等止瀉藥給寶寶服用。豈不知痢特靈的副作用較大,還容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尤其是嬰兒對痢特靈的敏感性特別高,痢特靈對嬰兒潛在的威脅很大,不宜使用。其他止瀉藥物:易蒙停(洛哌丁胺)――5歲以下兒童禁用;複方地芬諾酯(複方苯乙哌啶)――兩歲以下嬰兒禁用;藥用炭――禁止長期用於3歲以下寶寶腹瀉或腹脹。因此,千萬不可給寶寶濫用止瀉藥。
誤區6:寶寶腹瀉,止瀉、禁食(或補充營養)很重要
正確認識:孩子脫水重,需要及時補液
由於頻繁的腹瀉,患兒容易脫水。家長只顧忙亂喂藥,忘了給孩子補充液體,殊不知補液是最重要的治療,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可給寶寶喂口服補液鹽水,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約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腹瀉較重,脫水明顯,就應帶孩子去醫院看兒科醫生,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
秋季腹瀉的寶寶一般無需禁食,即便要禁食,也不宜超過6~8小時。因為禁食可能會導致寶寶飢餓性腹瀉,出現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還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長時間禁食或長時間控制飲食)。而過多地補充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可能反而加劇腹瀉,同時也不利於寶寶腸胃的修復。在寶寶腹瀉時,可適當延長餵哺時間,減少餵哺劑量,寶寶不吃時,不要硬逼,非常喜歡吃的也不要沒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