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屬於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多見於2歲~8歲的小兒,常流行於幼兒園及小學。我國每年自4月開始出現,至八九月為發病的最盛時期,一般無全身症狀,經治療即可痊癒,但重症者往往併發淋巴管炎、淋巴結炎,甚至引起急性腎小球腎炎。
兒童在炎熱的季節易患膿皰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兒童的皮膚薄嫩,皮脂腺發育不成熟,皮膚表面缺乏脂質膜保護,所以對細菌的抵抗力差。
二是氣候溫熱潮溼,皮膚多汗,細菌容易繁殖,而且皮膚經汗液浸漬之後容易受傷,給細菌侵入打開了缺口。
三是兒童易發痱子、溼疹等皮膚病,同時也容易繼發膿皰瘡。
膿皰瘡的臨床表現
(一)尋常性膿皰瘡(impetigo vu1garis) 亦稱接觸傳染性膿皰瘡(impetigo conta-giosa),常為金葡菌感染或與溶血性鏈球菌混合感染。傳染性強,常在託兒所、幼兒園中引起流行。皮損好發於面部、頭皮和四肢,面部以口周、鼻孔附近、耳廓為主,嚴重者可泛發全身。初發損害為紅斑及水皰,迅速變為膿皰,粟粒至黃豆大小,皰壁薄,周圍有紅暈,初豐滿緊張,以後可鬆弛,特別是呈半壺水狀時,瘡上半為清澈之液體,下半為渾濁之膿液,呈袋狀墜積。皰破裂後露出糜爛面,乾燥後上覆蜜黃或灰黃色痂。可因自我傳播向周圍蔓延,亦可融合成片,自覺瘙癢。單個膿胞於5~7日後可吸收,痂脫自愈。如不及時治療,可遷延數日。重症者可伴發熱,體溫甚至高達39~40℃,可伴淋巴結或淋已管炎。嚴重者可併發敗血症,由鏈球菌感染者還可併發急性腎炎。
(二)大皰性膿皰瘡(1mpetigo bullosa)主要由噬菌體ii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見於兒童。皮疹為散在性大皰,直徑1~10mm或更大,壁薄,周圍紅暈不顯,破裂後形成大片糜爛,乾燥後結痂呈清漆狀,不易剝去。有時大皰中央自愈。膿皰邊緣向四周擴展呈環狀,或多個相互連成回狀。好發於顏面、軀幹及四肢,亦見於掌蹠。
本型好發於新生兒,又稱新生兒膿皰瘡(impetigo neonatorum)。多發於出生後3個月內,傳染性強,易在新生兒中流行。發病急驟,膿胞進展迅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39℃以上高熱,患兒精神萎靡、嘔吐、腹瀉。如不及時救治,可因敗血症或毒血癥而危及生命。
另外,尚有兩種特殊類型的膿皰瘡:
1.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徵(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系由凝固酶陽性噬菌體ii組71型金葡菌引起的嬰兒急性表皮棘層壞死的嚴重型皮膚感染,亦稱新生兒剝脫性皮炎及金葡菌性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staphy1ococccal toxicepidermal necro1ysis, ten)。本病常始發於患兒的口腔及眼周,紅斑於1~2日內延及軀幹及四肢。在大片紅斑基礎上出現鬆弛性大皰或大片表皮鬆解現象,輕輕摩擦即可致表皮脫落,呈鮮紅糜爛面(nikolsky徵陽性),局部有疼痛。輕者1~2周皮損乾燥結痂痊癒,重者可伴高熱、嘔吐、腹瀉,或併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2.深膿皰瘡(ecthyma)又稱臁瘡。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有時與金葡菌混合感染。本症多見於營養不良的兒童或老年人,好發於小腿與臀部。皮損初起為炎性水皰或膿皰,損害逐漸擴大向深部發展,中心壞死,表面形成黑色痂,如蠣殼狀,痂脫後形成邊緣陡峭的潰瘍。自覺灼痛。損害數目多少不定。附近淋巴結腫大,約經2~4周結疤而愈。
膿皰病出現的併發症有: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急性腎炎、甚至敗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