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象
1、紅細胞:急性失血後紅細胞的改變因時間而異。在出血早期,紅細胞隨同血漿按比例流出血管外,血容量雖然急劇減少,而單位體積內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濃度並不下降;甚至由於血管的反射性收縮,血液重新分配和臟器內滯留的濃縮血液進入循環血液內等因素,使血細胞比容及血紅蛋白反可稍見增多。所以在急性失血的最初數小時內,測定血紅蛋白量和血細胞比容是不能用來估計失血量的,該時應依靠症狀和體徵來估計失血量。急性失血後2~3天,血容量的恢復是藉助於血漿容量的擴增,凡仰臥休息的患者在最初24h內主要藉助於動員體液和電解質從血管外進入血管內,凡活動的患者血漿的擴容十分緩慢,主要藉助於動員血管外清蛋白進入血管內。由於血液稀釋,血細胞比容和血紅蛋白濃度才逐漸下降,這種變化在出血後的2~3天最為顯著,貧血是正常細胞和正常色素性。外周血液內的網織紅細胞數在急性失血後3~5天內開始升高,增高的多少與出血量成一定比例,6~11天達最高峰,一般可達5%~10%,不會超過 14%。網織紅細胞升高的初期是反映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用使骨髓內網織紅細胞過早地釋放至周圍血液,後期是反映骨髓代償性增生,新生的紅細胞釋放入血。紅細胞形態起初大多正常,但當網織紅細胞增多時,可見多染性紅細胞及大紅細胞增多,並使MCV一過性升高。如果在此時進行檢查可誤診為溶血性貧血,但急性失血性貧血除非出血發生在體腔或組織間隙時,不見血清膽紅素升高。嚴重失血引起休克或組織缺氧者,周圍血塗片還可出現少量有核紅細胞。上述外周血中紅細胞增生象,多在10~15天內消失,否則提示出血仍在繼續。
2、白細胞:急性失血後2~5h內白細胞迅速增加,可達 (10~20)×l09/L,最高可達35×109/L。白細胞增多的機制部分是由於腎上腺素作用使粒細胞從邊池進入循環池,同時由骨髓中貯備池釋放入血所致。分類計數顯示增加的白細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並可見核左移現象。出血嚴重者可出現中性晚幼粒,甚至中性中幼粒細胞。白細胞數多數在3~5天后恢復正常,持續的白細胞增多,常表示出血未止或有其他併發症的存在。
3、血小板:在出血時或出血後的短時間內,血小板數、凝血時間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可暫時性低下,出血停止後15min左右即恢復正常。其後血小板數迅速上升,1~2h內血小板數即可達500×109/L,甚至1000×109 /L。如果發生嚴重休克則可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增多一般也在出血停止後3~5天內逐漸恢復正常。
二、骨髓象急性失血後第2 天,骨髓即可呈增生象,5天后幼紅細胞增生達高峰,粒紅比例可呈1∶1或粒紅比例倒置,幼紅細胞形態正常,以中幼紅細胞居多數。在出血停止後10~14 天,幼紅細胞增生象基本消失。鐵染色顯示骨髓中細胞外鐵大多消失,鐵粒幼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上述儲存鐵不足表現常在急性失血性貧血後期出現。
三、其他如急性失血系內出血,血液進入體腔、囊腫內和組織間隙,常因紅細胞破壞,出現遊離膽紅素升高,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珠蛋白降低,加上網織紅細胞增多,酷似溶血性貧血。急性胃腸道失血,血中尿素氮可以升高,這可能系腎血流量減少或因大量血液蛋白在消化道中消化吸收所致。
根據病情,臨床表現選擇做心電圖及超聲檢查。
產後出血發生時,會伴隨出現產道出血急量多,或持續小量出血等現象,重者可發生休克。大家一定要注意檢查,及時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