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7-16 12:51

  1、甚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  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變,如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另有在夏季表現出冬天之寒證者,如怕風畏冷,不喜空調、電扇、喜溫燙食物、欲穿長袖長衫等表現者,亦屬此範圍。

  夏治  是指在夏季氣溫最高、陽氣最旺之時,運用針灸、天灸或內服藥物來治療或預防上述疾病。正如《內經》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是在夏天陽氣最旺之時,順應天人相應之養生大道,借天之陽而補人體之陽,在治療疾病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哪些疾病適合冬病夏治?

  (1)哮喘;(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慢支);(3)過敏性鼻炎;(4)慢性咳嗽;(5)反覆呼吸道感染者;(6)體質虛弱容易感冒者;(7)氣管-支氣管炎;(8)小兒咳嗽、過敏性鼻炎、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9)風溼性或類風溼性關節炎;(10)肩周炎;(11)風溼性筋骨痛(背、膝、肩關節肌群等);(13)寒痺(老寒腿、膝髖關節、股外側皮神經炎;(14)凍瘡;(15)胃病。

  3、2010年冬病夏治具體時間

  夏至:6月21日;小暑:7月7日;初伏:7月19日;中伏:7月29日;末伏:8月8日;立秋:8月7日;處暑:8月23日。

  4、冬病夏治有甚麼好處?

  中醫認為冬病的發作或加重,主要原因在於寒邪為患或陽氣虧損。隆冬季節,風寒肆虐,或侵及血脈,導致血行不暢;或傷及臟腑陽氣,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在夏氣強盛季三伏時令,陰寒之氣頓消,這就是《內經》所說的“春夏養陽”的道理。在此季節治療冬病,其一可以乘伏天陽氣旺盛之勢,祛除體內沉痼之寒邪宿疾;其二可以有助於虧損陽氣之培補;其三可以更好地發揮中藥的藥效,達到預防冬病的發作或徹底剷除病根從而治癒疾病的目的。

  5、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中藥湯劑、穴位敷貼、膳食調理、袋泡藥茶等等。

  (1) 中藥湯劑:這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方法,通常中醫醫生通過辨證論治進行選方用藥調理,而為歷代流傳應用,如補益氣血的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健脾補中的補氣運脾湯;調理五臟的如《醫宗金鑑》的補肝湯,《永類鈐方》的補肺湯;《攝生秘剖》的天王補心丹,《景嶽全書》的右歸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人參養營湯等等。

  (2)穴位敷貼:穴位敷貼療法:這是一種用中草藥或中成藥敷貼在人體體表穴位上治療疾病的中醫傳統療法。該方法操作簡便,易懂易學,且療效明顯、快捷,治療適應證廣泛,是冬病夏治中的一種實用性較強的好方法。

  (3)膳食調理:中醫學還將食物分為寒熱溫涼平等性質,針對個體素質的不同應選擇多吃或少吃某些食品,使陰陽相調和,特別是患有寒熱性特徵明顯的疾病,更應注意食物的寒溫性,適當忌口或選食,有利於身體的康復。溫性食品有鯉魚、雞肉、芋頭、南瓜、辣椒、生薑、大蒜、糯米、韭菜、橘子、柿子、李子、石榴等。熱性助火的食品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蘿等。寒性食品有鴨肉、海帶、田螺、竹筍、白菜、茄子、苦瓜、冬瓜、絲瓜、蘿蔔、綠豆、香蕉等。涼性食物有黑豆、梨子、黃瓜、芥菜、柚子等。一般而言,體質虛寒者不宜多進食寒涼食物,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溫熱之品。

  (4)藥膳調理:歷代養生家大都注重藥膳調理,《內經》曾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可以補益精氣。”

  藥膳調理注意要點:

  其一是節制,就是飲食有規律,勿過飽、過量,味勿過重,儘量定時、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葷腥油膩之品切勿食之過多,而應以葷素平衡、清淡利於吸收為宜。

  其二是因人而異,辨證選用。藥膳調理種類繁多,有補益類,其中又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脾、補腎等不同,還可以區分出滋補、溫補、潤補、輕補、峻補等不同種類。補益類的藥膳有當歸生薑羊肉湯、人參黑魚湯、山藥鱔糊、枸杞烏骨雞湯、木耳蓮子粥、紅棗桂圓湯等等。治療類的藥膳有百合銀耳湯、玉竹生地瘦肉湯、沙參湯、玉竹麥冬粥等。

  其三是注重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健運,則藥膳之功效更易發揮,所以應培補後天之本,使脾氣運化、胃主受納的功能健旺。

  6、如何使用中藥湯劑?

  內服溫補藥物以扶助正氣。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分別採用補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腎納氣等療法。

  具體來說,如果患者平時怕風汗,容易罹患感冒,經常打噴嚏和鼻塞流涕,當以補肺固表為主,可用玉屏風散(由黃芪、防風、白朮組成);

  如果患者面色萎黃、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時痰多,適宜健脾化痰法,藥用六君子丸(由黨參、白朮、陳皮、法半夏、茯苓和甘草組成);

  如果患者常感腰痠肢軟、畏寒神疲、夜尿頻多、稍動即覺呼吸短促,當用益腎納氣法,藥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另外,慢性咳喘患者往往肺脾腎虛俱見,臨床常用培土生金、補腎固本之法,調節肺、脾、腎三髒的功能,使體內氣機條達.血流通暢。

  除辨證進服相宜的中草湯藥或者中成藥外,也可取生曬參、西洋參或冬蟲夏草3-5克,伏天開始每日1次,清燉,喝湯藥,直到末伏。夏季陽氣上升,免疫功能活躍。這些方藥大多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不良刺激的適應能力,預防感冒,減少老慢支和哮喘的發作,甚至使之根治。

  7、中藥穴位敷貼療法

  早在清代《張氏醫通》就有“白芥子塗法”記載,由於經絡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串上下”的作用,穴位敷貼法不但可以治療局部病變,並且也能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時可根據“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則,按照經絡循行走向選擇穴位,然後敷藥,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

  (1)適應病證

  主要用於在秋冬春之際容易反覆發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疾病。重點推薦:

  ①    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②    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

  ③    小兒體虛易感冒,反覆呼吸道感染;

  ④    近年也有將其用於骨關節炎等疾病

  (2)禁忌人群

  ①貼敷部位有皮膚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

  ②對貼敷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③瘢痕體質者;

  ④咳黃濃痰、咯血患者;

  ⑤    醫生認為不宜使用的患者

  ⑥    孕婦。

  (3)慎用人群

  ①    艾滋病、結核病或其他傳染病者;

  ②    糖尿病、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的患者;

  ③    病情急性發作或加重期間;

  ④    對2歲以下嬰幼兒運用本療法時,因無法確知孩子反應,必須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哭鬧情況。

  (4)操作規範

  ①藥物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配伍加減常用的藥物有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等,目前麝香多以人工麝香代替。

  ②藥材炮製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採用道地藥材,藥物均採用生藥,其中白芥子應採用生白芥子,以加強其對其他藥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膚髮熱、發紅、甚至起泡。臨床上可以通過調整白芥子在藥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證臨床療效,又可以保障用藥的安全性。

  ③藥物製備

  藥物製備過程要求在無菌、清潔、常溫環境下進行,或者在當地醫療機構的專用製劑室完成。藥物的製備方法:採用潔淨藥材,將藥物烘乾,粉碎,過80~120目篩,備用。薑汁的製備方法:選用生薑,洗淨,粉碎,三層無菌紗布擠壓取汁而成。各地醫院可以根據原有的經驗和地域的特點調製薑汁的濃度,通過加適量蒸餾水使其濃度在50%~100%之間。貼敷時取生藥粉用薑汁調成較幹稠膏狀,藥物應在使用的當日製備,或者事先制好置冰箱冷藏室備用。

  ④貼敷方法

  先將貼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規消毒,然後取直徑1 cm,高度0.5 cm左右的藥膏,將藥物貼於穴位上,用5 cm×5 cm的脫敏膠布固定。

  ⑤貼敷時機

  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天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2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

  ⑥貼敷時間

  1)成人每次貼藥時間為3~6 h。

  2)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病人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

  ⑦療程

  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⑧貼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床應用中可以結合中醫辨證論治選用心俞、膈俞、腎俞、脾俞等穴位。

  (5)貼敷後的皮膚反應與處理

  ①正常皮膚反應及其處理

  局部皮膚潮紅、灼熱、輕度刺痛,或出現小水泡,極少數可能出現大水泡。患者敷藥處皮膚多數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貼敷部位如果出現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或者給予溼潤燒傷膏外塗以減輕不適感。對於大水泡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以防感染。破潰的水泡應做消毒處理後,外用無菌紗布包紮,以防感染。

  ②不良皮膚反應及處理方法

  貼敷後,局部皮膚出現嚴重紅腫、大水泡、潰爛、疼痛,皮膚過敏,低熱。貼藥後局部皮膚紅腫,可外塗皮寶霜、皮康霜等減緩刺激;皮膚局部水泡或潰爛者應避免抓撓,保護創面或塗搽燙傷軟膏、萬花油、紅黴素軟膏等。皮膚過敏可外塗抗過敏藥膏,若出現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泡、瘙癢現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症處理。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症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處理。

  如果水泡體積過大,或水泡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皮膚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象,應到醫院尋求治療。

  出現上述情況時,患者均應注意保持局部乾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塗抹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

  (6)注意事項

  ①對於所貼敷之藥,應將其固定牢穩,以免移位或脫落。

  ②出現水泡時應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③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脫敏膠布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④對於殘留在皮膚的藥膏,只可用清水洗滌,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⑤配製好的藥物不可放置過久,藥物宜密閉、低溫保存。

  ⑥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⑦久病、體弱、消瘦者,用藥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病情變化、有無不良反應。

  8、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俗稱“老慢支”。本病冬季易加重,多見於中老年人。

  治療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內空氣要保持通風。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對呼吸道的損傷,空調溫度不要太低,要戒菸。

  2、飲食調理:加強營養,可吃橘子、梨、枇杷、蘿蔔、絲瓜等食物;不宜過食肥膩、過甜、辛辣、煎炸的食物。不宜吃烏梅、石榴等食物。

  4、敷貼療法:選白芥子、麻黃、細辛、半夏、附片、肉桂、乾薑、白芷等適量研末,調醋、生薑汁成糊狀,貼於大椎、肺俞、膈俞、膏肓、脾俞、腎俞、定喘、足三里、湧泉等穴位上,從初伏始貼至末伏止,每隔10天貼敷1次,每次貼6-10小時揭去,連貼3次為一個療程。

  5、中藥療法:肺虛夾痰者可用補肺助陽湯;肺虛夾風寒者用調肺湯;腎虛者用補腎定喘湯;肺氣虛者可用玉屏風散加減;肺脾兩虛者用陳夏六君子湯;腎虛夾瘀者用補腎化瘀湯加減;肺腎兩虛者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6、體育療法:可選散步,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或者選慢跑,時間及速度自行掌握(以微微有汗又不感覺疲勞為度),簡化太極拳等。

  9、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呼吸系統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這種炎症導致氣道反應性增加,引起反覆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症狀,夜間或清晨加劇,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中醫將該病分發作期和緩解期兩個階段。發作期多屬風寒犯肺、風熱襲肺、風痰阻肺證型,緩解期則屬肺脾腎虛證型。在炎熱夏日裡進行調治保養,對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止冬季復發、加重等極為有益。(目前我國哮喘患者約有2000萬,成人患病率在1%左右,兒童患病率在1-6%,隨著全球環境汙染日趨惡化,哮喘患病率有逐年提高之勢。)

  防治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內空氣要保持新鮮,流通。注意定時通風,不能有煤氣、煙霧、油漆等刺激性氣味。嚴禁燃點蚊香和噴灑滅蚊劑,臥室內物品儘可能簡單,不鋪地毯,不放花草,不使用陳舊的被褥和羽絨、絲綿製品,勿懸掛壁毯及其他裝飾品,以免積塵。採用清潔溼式掃除,最好用吸塵器,減少避免灰塵飛揚。勤洗被褥,所有臥具應常更換。臥室內要保持一定溫度和溼度,不宜太乾燥,溼度也不宜過高(較為理想應是35%-50%),室內不能飼養寵物,如貓、狗、鳥等。

  2、飲食調理:食宜清淡,宜溫熱,少食多餐,細嚼慢嚥。忌食過飽,忌肥膩、過冷、過鹹、過甜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濃茶等。尤應忌食可誘發哮喘的食物,如螃蟹、蝦、生奶。

  3、飲食療法:芝麻生薑糊(黑芝麻、生薑、蜂蜜、冰糖,適於腎虛易感者。);白蘿蔔汁(白蘿蔔、蜂蜜,適於肺虛津傷者。);雪羹湯(海蜇皮、荸薺,適於溼熱體質者。);核桃糊(核桃、紅糖,適於腎虛痰熱挾瘀者。);山藥甘蔗羹(山藥、甘蔗汁,適於脾腎虛弱,陰津虧虛者。);白果桂花湯(白果、白糖、桂花,適於肺氣虛者。);柚子燉雞(柚子、山藥、母雞,適於脾氣虛者)等。

  4、敷貼療法:①選白芥子細辛膏(白芥子6克、玄胡索6克、細辛5克、制甘遂3克,共研細末,用生薑汁調成藥餅備用。)

  每年初伏始貼,7日為一療程,末伏結束。連用3年。(適於熱哮者。)⑤桂辛姜附膏(制附片、川烏、天南星、桂枝各10克、肉桂、細辛、吳茱萸各5克;乾薑、蜀椒各6克,上藥洗淨,用麻油100毫升浸液,煎熬去渣,入乳香、沒藥各10克,調成膏藥備用。),每次取5克,於夏日伏天始貼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上,適於陽虛寒飲者。⑥吳萸附片粉(吳茱萸2克、制附片5克、肉桂3克、補骨脂10克,共研細末,用溫開水調成糊狀。睡前溫水洗腳,擦乾後,用調好的藥粉,每次5克,貼於湧泉穴上,次日取下。隔日貼1次,連貼3次。(適於寒哮者。)⑦白芥子沉香粉(白芥子、白芷、玄胡索各6克,細辛5克、沉香4克、甘遂3克,共研細末用生薑汁調和備用。)每次取6克,貼於百勞、肺俞、膏肓、心俞、腎俞等穴。每年夏日初伏始貼,7-10日1次,直至末伏結束,連貼3年。⑧皂莢仙靈脾粉(皂莢3克、仙靈脾、巴戟天各10克、白芥子、川芎各6克,細辛3克,共研細末,薑汁調成糊狀備用。)每次取6克,貼於定喘、肺俞、脾俞等穴上。夏令初伏始貼,隔7-10日1次,直至末伏結束,連貼3年。(以上兩方均適於寒哮、虛哮者。)

  6、中藥療法:肺虛哮喘者選玉屏風散或生脈散加減;偏脾虛者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偏腎虛者選腎氣丸加減;偏肺腎兩虛者用補肺湯加減;偏腎陽不足之虛哮者選參蛤散加減。

  10、如何夏季防病與養生?

  根據天人相應理論,夏季養生保健的重點是養陽氣、護陰液、避炎暑、忌溼氣、防傷陽耗陰。具體應該從飲食與起居上體現。

  夏季暑熱炎炎,常使人出汗較多,呈現津液偏少的狀態,故應適當進食清涼養陰之品,如綠豆百合湯、西瓜汁、酸梅汁、百合銀耳湯等等。根據“夏日養陽”理論,又可適當選食少量辛溫之品以養陽氣,苦寒生冷之品不可過量貪食,因苦寒之品易傷陽氣,多吃則易生宿疾,貪食過量會造成中陽受損,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或便溏、噁心嘔吐、納差等中陽不運的症狀。另外大辛大熱的辛辣刺激食品亦應慎食,因過於辛燥易傷陰液,有傷陰耗液、燥火內生之患。夏季地氣暑溼較重,溼易傷脾,影響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會出現納差、脘悶痞滿,腹脹便溏、乏力嗜睡、汗出且粘等症狀。這個季節,飲食上應注意健脾養胃、少吃油膩煎炸、肥甘厚味之滋膩助溼之品。飲食宜清潔輕潤以養陰醒脾,微溫辛甘以養陽氣。起居方面應防止炎熱中暑,因暑熱易致汗液過量,陽氣開洩、陰液耗散,所以應防大熱酷暑傷陽損陰。同時,更要防止因貪涼而生寒生溼,如久留空調房間,且室溫下降幅度大,或冷氣直吹時間過長;久居陰暗潮溼之地,久坐冷石或露宿室外等均可使風寒溼邪侵入人體,或傷臟腑,或傷經絡,或造成寒溼之邪伏留體內,在冬季或來年春季即會發病。夏季養生保健還可結合藥膳食療,因人因地制宜,辨證進行。

  怎樣防治中暑

  中暑的發生,主要由於夏季天氣炎熱,或外界氣溫增高,以致人體不能適應所致。

  注意防暑保護:在烈日下勞動要戴草帽和準備清涼飲料(荷葉水、綠豆湯、薄荷茶等)。還要自備防暑藥品,如人丹、十滴水、清涼油,並要注意勞逸結合。

  注意飲食起居:飲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濃煎厚味或過分油胰的食品,居住地要清涼通風。在飢餓的情況下,要避免在高溫環境下繼續勞動。

  扶正防暑;平素體虛的人,有易於中暑的內因,因此必須適當服藥,扶助正氣以防暑熱。如屬脾胃虛弱者,宜益氣健脾,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服用。對其他慢性疾病者,也必須早期治療。

  當在高溫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時間後,出現頭暈、出汗、口渴、噁心、胸悶、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狀時,應當立即到陰涼處休息,並服防暑藥品、清涼飲料及防暑藥膳預防病情發展。

  如果已經發生中暑,應儘快把病人抬到陰涼的地方,解開衣釦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後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頭部,或用酒精通擦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亦可採取刮痧或針刺療法急救。

冬病夏治是甚麼相關文章
遠離空調進入空調房後,皮膚會因遇冷毛孔收縮,影響藥物的滲入,同時也會降低經絡傳導的速率和活躍性。 少吃冷飲冷飲一方面可傷及脾胃的陽氣,使本已陽虛的體質更加虛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積在體內的寒氣凝滯,向外發散時困難,影響治療效果。 睡眠充足每晚保持7~8小時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鬆,神經緊張得到調整,從而提高經絡穴位對藥物刺激的識別,引導藥效直達病灶。 情緒樂觀研究表明,平和樂觀的情緒可使機體免疫
發布於 2023-05-03 02:53
0評論
所有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及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疾病在春夏治療都會比其他季節治療效果好。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胃痛、頸椎病、慢性腹瀉、感冒、部分虛寒婦科病關節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氣管炎、哮喘病、膝關節疼痛、凍瘡等效果顯著。
發布於 2023-05-03 03:00
0評論
“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
發布於 2023-05-03 02:40
0評論
支氣管炎、老慢支、哮喘(統屬“咳喘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俗稱“寒癆病”,屬“冬病”。患者發作時往往痛苦不堪:咳痰不止、呼吸不暢、喉間哮鳴有聲、全身大汗淋漓、喘息無法平臥,甚至於明顯發紺或休克……目前大多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往往等到急性發作時才給予治療,而不重視緩解期的預防和治療,致使痛苦程度和經濟負擔不斷增加,病情卻日趨嚴重! 祖國中醫認為:“肺為嬌髒,邪氣犯肺,肺失宣降,痰
發布於 2023-11-10 16:50
0評論
哮喘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醫學的特色療法,是預防與治療的綜合,體現了中醫的治未病思想,一是指“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發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這是最理想的積極防病的措施;二是指“既病防變”,是指一旦疾病已發生,則應爭取儘早診治,以防疾病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發展、轉變。     哮喘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對於一些呼吸系統疾病,慢性病都有效果,特別是呼吸系統疾病,哮喘則是最適合於“冬病
發布於 2023-11-10 16:23
0評論
藥是很常見到的,對不同的藥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大區別,所以對藥的選擇,也是需要根據自身疾病需求,想要能夠很好的治療自身疾病,都是需要選擇適合治療的藥物,這樣對疾病改善,才有很好的幫助作用,那冬病夏治三伏貼是甚麼呢,對它也很多人也不是太瞭解。 冬病夏治三伏貼是甚麼呢,這樣的藥物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它對治療支氣管炎效果很不錯的,不過對它的選擇,也不是隨意的亂用。 一、甚麼是“
發布於 2024-04-19 05:18
0評論
不少人每到寒冷的冬天,身上的老毛病就會突然發作或加重,如凍瘡、肩周炎、風溼性筋骨痛、哮喘等。而當夏天到來時,這些患者的症狀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臨床上,一般將這類病稱為“冬病”。中醫認為,伏天時,人體皮膚的腠理疏鬆,陽盛於外而虛於內。在此季節患者應養其內虛之陽,以助陽氣的生長,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促進疾病痊癒的目的。因此,在夏天對某些“冬病”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哪些疾病可用“冬
發布於 2023-02-19 03:14
0評論
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運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傳統的治療方法。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洩,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藥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發布於 2023-02-19 03:07
0評論
入伏以來,各大醫院的敷貼病人爆滿,如今冬病夏治和膏方進補一樣被市民日益推崇,一年比一年火爆。中醫專家提醒,冬病夏治不能盲目進行,必須辯證施治,因人而異。夏日敷貼出現疊加效應今年夏天冬病夏治病人呈現加速遞增趨勢,有些中醫醫院甚至無法滿足病人需求。記者從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瞭解到,該醫院今年積極挖掘潛力,增加了1000多號的敷貼門診,沒想到6月下旬,離入伏還有十來天,這七千多號就全部預約一空。
發布於 2023-01-19 04:26
0評論
兒童一些慢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包括反覆發作的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等疾病,在緩解期,可以採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貼療法,能達到預防疾病復發或減輕症狀的目的。但是,兒童“冬病夏治”時應該注意一些事項: (1)敷貼的時間不易過長:成人每次敷貼時間約6~8小時。兒童每次敷貼時間約2小時,以兒童皮膚承受度為限。 (2)禁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冬病夏治
發布於 2023-02-19 03: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