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婦女懷孕之後,為了滿足胎兒生長及發育的需求,母體的循環血量較妊娠前增加了1/3左右。同時,伴有激素水平的升高,物質及能量代謝的增快,使大量的水分和鈉鹽滯留下來,以適應妊娠後的母體狀態。但是,分娩之後,如同一個包袱落地,產婦的負擔大為減輕。因而代謝水平和內分泌活動顯著降低,機體不再需要過多的循環血量,瀦留的鈉鹽和水分就成多餘的了,必須及時排出體外,這樣才能減輕心臟的負擔,有利於機體全面恢復。
人體排洩水和鹽分主要通過三個途徑。
1、經腎臟的過濾作用,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2、經肺的呼吸活動,從呼出的氣體中以水蒸氣的形式帶走一部分;
3、通過汗腺由皮膚表面,以汗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在產褥期,產婦不僅尿多,而且管理汗腺的交感神經興奮佔據優勢,汗腺的分泌活動也增強,從而使產婦在產後出汗較多。由此可見,產後多汗是機體在產後進行自我調整的表現,所以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只是產婦應注意避免出汗後傷風受涼。
專家提醒:產後發汗不科學
產後發汗的說法歷史悠久,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地區的人們認為,產後第3天、第7天和30天均要服用辛溫解表的中藥發一場汗,把體內的毒氣和風寒驅趕出來,就不會患身痛、腰腿痛、關節痛的毛病。其實,產後發汗是不科學的。
分娩時的創傷和出血,以及臨產用力等,耗傷氣血,以致產後“百節空虛”,抗病力弱,如再強發其汗,必使津液耗傷更甚,而津液又是血液重要的組成部分,血又為氣的載體。中醫認為,心主血,血汗同源,所以“汗為心之液”。在病理上出汗過多,易耗傷心血,血耗則神不安,則見心悸、心慌、氣短;亡血失津,神無所附,則不得眠;汗出不當,傷陰動風,也會造成痙病,表現為項背強直、抽搐拘攣等;同時也會耗傷心氣,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導致病變,出現汗出不止、四肢發涼、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精神淡漠、脈微欲絕或數疾無力等症狀。另外,產後過度發汗,可致津傷液耗,極易導致排尿異常、大便難及乳汁分泌不足等多種疾病,特別是酷暑盛夏,產後強行發汗,極易引起虛脫、中暑,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產後不可輕易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