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耳道皮膚比擬柔嫩,與軟骨膜銜接比擬嚴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假設用力不當容易惹起外耳道損傷、感染,招致外耳道癤腫、發炎、潰爛,甚至形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2、在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外表的皮膚中有耵聹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稱為耵聹,俗稱“耳屎”或“耳蟬”,它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枯燥後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往常“藏”在外耳道內,具有維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3、有的人耳朵癢了,經常用髮卡、火柴棍兒、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實這樣做有很多壞處。
4、有些人能夠比擬愛衛生,覺得掏耳朵舒適,其實耳朵完全可以不掏,由於耳朵自身有一種自潔功用,分泌物會自然地零落到耳外,建議不要經常掏。
5、掏耳朵掏出血普通都是毛細血管出血,假設掏到鼓膜形成鼓膜穿孔而出血,會感到十分疼痛,這時一定要防止耳朵進水以防感染,併到醫院就醫。
6、經常掏耳朵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掏耳朵時如果耳屎堅硬或比較多,容易把皮膚劃傷,細菌便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或因來回搔刮,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炎症、流水,嚴重者發生外耳道癤腫。
7、由於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積嚴重。也就是說,耳屎越掏越多。
8、經常掏耳朵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症,鼓膜發紅、變厚,外耳道也會流出少量膿液。
9、如果掏耳朵不小心,還有刺傷鼓膜的危險。在給小兒掏耳朵時,如果小兒突然掙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現咳嗽反射,這種意外就更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