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痺或面神經炎,是臨床上常見病,每年冬春季發病率較高,是由於面神經受冷風襲擊或感染,導致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缺血、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從而引發一側顏面肌肉僵硬、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口角歪斜、鼓腮漏氣、鼻唇溝變淺、耳痛、舌味覺減退等多種症狀。中醫稱之謂“口僻”、“ 面風”,主要是因正氣虛弱,風邪入中面部經絡,氣血不暢,痰濁阻絡,面部筋脈肌肉縱緩不收而引起。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能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局部營養,增加肌纖維的收縮,使炎症滲出物得到吸收,減輕對神經的損害,控制面神經炎症的發展,從而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祛風除溼、化痰逐淤的作用,使患者顏面康復。
面神經受損程度取決於莖乳突孔內急性炎症水腫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水腫時間愈長,程度愈重,面神經受壓時間愈長,面神經愈易變性而難以恢復。臨床上面神經麻痺分為 3 個時期,發病 1~7 天為急性期,發病 8~15 天為靜止期,發病 15 天以上為恢復期。如果在急性期給予面神經一個良性刺激,使受壓面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纖維收縮,加速面神經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改善受損面神經和麵肌的營養狀況,從而促進面神經炎症和水腫的吸收,縮短面神經受壓時間,進而增加了面神經恢復的機率。因此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應從早期(急性期)開始,這樣可以儘快促進神經水腫的吸收,減少或杜絕後遺症的發生。故面癱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側面部進行針刺,而且施針越早,痊癒的療程也越短。但要注意的是,急性期內針刺手法宜輕、進針宜淺,不宜使用電針;進入靜止期和恢復期後,可給與電針、梅花針、紅外線照射或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對於頑固難愈的患者可以加用刺絡放血、拔罐療法,以助儘快恢復。
典型病例:楊某某,女,28歲。2010年3月27日初診。
主訴:右側面癱5天。
初診:5天前因外出受風后出現右側面肌麻木感,繼而出現右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右鼻唇溝變淺,口角左歪,無法鼓腮,無頭痛發熱耳痛及肢體麻木。舌淡紅,苔薄白,脈浮, 診斷:風寒痺阻經絡之面癱。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利水、消腫通絡。中藥處方:牽正散加減;針灸處方:翳風、完骨、風池、合谷、陽白、頰車、地倉、迎香、牽正、四白、承漿、太沖,初宜手針淺刺,一週後電針疏密波平刺透穴,恢復期可加用足三里、上下巨墟,每次留針30分鐘,隔日1次,配合紅外線照射及維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療3次後症狀減輕,連續治療10次後症狀基本消失,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