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心痛,破積血,金創生肉。
2、《海藥本草》: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傷血聚,並宜酒服。
3、《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4、王好古:補心包絡,肝血不足。 [1]
5、《綱目》: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瘛瘲。
6、《綱目》: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鹹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雲,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聖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血分者也。
7、《本草經疏》:騏驎竭,甘主補,鹹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溼熱傷血分所致也。甘鹹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蘇恭主心腹卒痛,李珣以之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者,誠為此耳。
8、《本經逢原》:血竭,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