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9-24 06:01

  閃罐法

  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點)進行反覆吸附並立即使之脫落的一種手法。

  1.淺吸閃罐法:使罐體吸附在應附的部位上(罐體內吸入皮膚肌肉較淺),立即提拉罐體使之脫落,至皮膚潮紅,以每個部位10~30次為度的一種手法。在使用部位先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劑為佳。通過對某一部位進行吸緊牽拉,放鬆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經絡氣血充盈-輸布-再充盈,使局部經絡氣血運行狀態得以調整、營衛狀況得以改善。此法多用於風寒束表、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病位遊走不定的病患者以及顏面部穴位的拔罐 。

  真空拔罐手法一

  2.深吸閃罐法:又稱響罐法,操作方法基本同上“淺吸閃罐法”,只是罐體內吸附皮膚肌肉較“淺吸閃罐法”深,故提拉脫落時常發出響聲,故而又名“響罐法”。需在閃罐部位先塗抹刮痧拔罐潤膚劑方可使用。功效原理基本與淺吸閃罐法相同,只是吸力增大、刺激量比淺吸閃罐法大。此法多用於病變較深且較侷限的病症。

  留罐法

  也叫坐罐法,指罐體吸附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點上且留置一段時間(10~30分鐘)的一種拔罐 手法。

  1.單罐法 即治療時單獨使用一個罐體的方法。適用於病變單一或侷限的病症。如心律不齊、心慌選內關穴,大便不正常選天樞穴,頭痛選太陽穴,落枕選肩井穴,胃痛選中脘穴等。

  2.多罐法 即治療時多個罐體同時並用的方法。適用於病變廣泛的病症。治療時又分排罐法和散罐法兩大類。

  (1)排罐法:即將多個罐體吸附於某條經絡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肌束)的一種手法。拔罐 時應遵循以上而下的順序原則,即先拔上面部位後拔下面部位。如坐骨神經痛可在足少陽膽經之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穴,足太陽膀胱經之秩邊、殷門、委中、承山穴上拔罐 ;肥胖病人可在背部夾脊穴從上而下拔罐 。

  ①密排法:多個罐體緊密在某一部位,罐體與罐體之間間隔1~2cm,注意罐體與罐體之間不可太近,否則會出現罐體間相互牽拉所致的疼痛與損傷。此手法多用於病變侷限、症狀明顯,體質較好的患者。

  ②疏排法:罐體與罐體之間相對疏遠,間隔5~7cm。此手法多用於病變廣泛、症狀較多而主症不明顯、體質較差的患者。

  (2)散罐法:指全身吸附罐體之間相隔較遠。此手法多用於全身病症較多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選膻中穴、內關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選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條口等。

  真空拔罐手法二

  3.發皰罐法: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現水皰現象的一種手法。使吸附部位出現水皰現象一是可通過增加罐內負壓,延長吸附時間來實現;二是水溼、酒溼之邪盛、感冒等患者10分鐘左右亦可自己起水皰。這種現象與藥物敷貼、發皰灸法相似,但本法之水皰散在表皮,無痛苦,除有治療作用外,還有強壯作用,對正氣不足、免疫力低的患者提高正氣和增強免疫力有一定作用。此法起罐後皮膚上出現的水皰一般不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若需挑破或已破潰,用紫藥水塗抹即可。注意疤痕體質者禁用。臨床上對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選膻中穴、巨厥穴進行此法。

  4.提按罐法: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體,隨即按下復原,力量逐漸加大,以罐體不脫離肌表為度,如此反覆20~30次。此法使罐體內吸附的肌膚上下振動,增加拔罐 功效,振盪相應經絡腧穴、臟腑氣血,促進氣血運行,振奮五臟六腑。此手法常用於腹部,對胃脘不適、消化不良、小兒疳積、洩瀉、痛經等症有較好效果。

  5.搖罐法:用手握著吸附肌表的留置罐體,均勻、有節奏的上下(或前後)左右搖動,以一個部位20~30次為宜。此法通過對局部的反覆牽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療效。操作時,力求做到手腕放鬆、力量柔和、動作協調、均勻,忌快與生硬,以病人自感放鬆、舒適、能耐受為度。

  6.轉罐法:用手握著罐體,慢慢地使罐體向左水平旋轉90°~180°,然後再向右水平旋轉90°~180°,一個左右轉動為一次,反覆10~20次。轉罐法扭距力較大,可造成更大的牽拉,比搖罐要強烈,可放鬆局部肌肉組織,促進氣血流動,增強治療效果。操作時注意使用此手法前須在施術的肌膚上塗抹“刮痧拔罐 潤膚劑”,手法要輕柔,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忌用強力。多用於軟組織損傷如腰肌勞損等深部無菌性炎症所致的局部疼痛。

  真空拔罐手法三

  指罐體吸附肌膚後,用手握著罐體在皮膚上進行移動(前進方向罐體口稍提起、後部邊著力肌膚、速度可快可慢,視病情、部位與治療需要上下左右移動罐體),以皮膚上出現紅、紫、黑色斑為度的一種手法。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積都較大,與刮痧療法有相似之處。操作前應在待走罐的部位塗上“刮痧拔罐 潤膚劑”,否則易出現皮膚損傷和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動,胸部應按肋骨走行方向來回移動,上下肢、腹部宜旋轉移動(順時針、逆時針均可)。此法對經絡氣血不通、臟腑功能失調、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感冒發燒、高血壓、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腸炎、痤瘡等病症都可廣泛應用,且效果頗佳。

真空拔罐手法相關文章
1、通過拔罐減肥能有效調節脂質的代謝過程。肥胖症患者的體中過氧化脂質高於正常值,拔罐打通人體減肥要穴後,可以使人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下降,加速脂房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目的。 2、可以糾正患者的異常食慾,通過對神經系統的調節,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達到不乏力、不飢餓的目的。拔罐以後,胃的排空減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飽的感覺,可以不太想吃東西了。 3、在於有效調節內分泌紊亂。肥胖症患者的內分泌紊亂
發布於 2023-09-24 06:08
0評論
概述 拔罐是很多朋友特別喜歡的養生手段,對健康的好處也是非常多的,隨著對拔罐的改良,出現了不同的拔罐方法,真空拔罐就是其中一種,它與傳統拔罐不同,它不需要用到火,不容易燙傷我們的皮膚,真空拔罐是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刺激人體經絡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等作用的一種非藥物療法,不過有些朋友特別想知道真空拔罐的消毒方法。 步驟/方法: 1、 平時使用真空拔罐使用完後,用棉花沾酒精擦拭。如
發布於 2024-04-01 14:14
0評論
1、選擇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及毛髮較少的部位進行拔罐為佳。 2、拔罐時室內須保持溫暖,尤其對須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避開風口以免受涼感冒。 3、拔罐時囑咐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免罐體脫落。拔罐使用罐體吸附數目多時,罐體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體互相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拉傷,或因罐體間互相擠壓而致罐體脫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塊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5、病情重、病灶
發布於 2023-09-24 05:55
0評論
傳統玻璃火罐的缺點主要表現在:口徑較為單一(導致使用的部位相對有限),負壓不易調節,易碎,質量較重不易攜帶,投火、閃火手段可能燙傷、燒傷患者皮膚等等。這些不足都制約了拔罐療法的發展。 真空拔罐是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在選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點),使皮下及淺層肌肉充血,刺激人體皮部、經筋、經絡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固本、調節臟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種非藥物療
發布於 2023-09-24 06:21
0評論
看圖片,拔罐的局部出現血水,主要是由於拔罐時間過長引起的,局部皮膚受到了刺激,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注意局部的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如果疼痛嚴重,局部可以用溼潤燙傷膏治療,按說明使用,你這種情況是吹冷氣引起局部肌肉筋膜緊張。拔火罐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至於像你這樣拔出了血水泡。只需要做好消毒,幾天就下去。不會對身體有任何影響。
發布於 2022-12-04 17:50
0評論
早餐:無糖豆漿,燕麥片,和雞蛋。 假如不喜歡無糖豆漿的話,可以喝水,但是千萬不要吃主食,甚麼糯米糰子、紅豆糕這段時間都不要亂吃。 午餐:蔬菜、一到二兩米飯、肉類一種。 蔬菜必不可少,可以吃些肉,油少一些的都行。假如很想吃烤雞、烤鴨之類的,那就把外面一層厚厚油脂的皮給撕掉,進食裡面的肉吧。 晚餐:黃瓜、西紅柿,可以生吃,也可以涼拌,但是別放糖涼拌。放少許鹽和醋就行了。 拔罐魔罐減肥餐實在挺苛刻的,
發布於 2023-01-26 02:48
0評論
傳統的中醫療法裡的拔火罐,是用杯罐吸附在人體穴位或某個疼痛的局部,達到治療目的。自己在家拔火罐,首先要講究部位是否正確,拔火罐不只是哪裡疼在哪裡拔火罐,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除了疼痛部位的穴位要拔火罐外,還要在疼痛的相關穴位拔火罐,才能達到效果。如有的患者腰疼,可能還需要在腿部的穴位拔火罐。很多人並不瞭解人體的穴位情況等,因此最好在拔火罐前諮詢正規的中醫,瞭解自己的疼痛情況需要在哪些部位拔火罐。
發布於 2023-01-18 15:22
0評論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風門、肩井。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最顯處。 (二)治法 阿是穴,用力揉按片刻,常規消毒後,以三稜針快速點刺3~5下,或用皮膚針中等度叩打,叩打面積,可相當於罐具口徑。然後,選用適當口徑之罐具吸拔。配穴可取1~2個,針刺得氣後,留針,再於針上拔罐。吸拔時間均為10~15分鐘。起罐後,可在阿是穴用艾捲回旋灸5~7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
發布於 2023-01-28 14:18
0評論
1.拔罐前準備: (1)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 (2)檢查應用的藥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後一一擦淨,按次序排置好。 (3)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患者體位: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係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鬆,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採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於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發布於 2022-11-22 18:20
0評論
1.內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癰、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嘔吐、反胃、呃逆、痞滿、洩瀉、便秘、腹痛、胃下垂、飲證、痿證、眩暈、脅痛、鬱證、水腫、淋證、癃閉、遺尿、遺精、陽痿、男性不育、陽強、風溫、暑溼,秋燥。        2.外科疾病:紅絲疔,丹毒,有頭疽,癤病,乳癰,脫肛,急性闌尾炎,急性膽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輸尿管結石。 3.骨科疾病:落枕、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
發布於 2022-11-22 18:1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