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0-01 08:50

  1.心神不 安,驚悸失眠。本品質重能鎮,有安神之功效,用治心神不安,驚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常與龍骨相須為用,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傷寒論》)。亦可配伍硃砂、琥珀、酸棗仁等安神之品。

  2.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本品鹹寒質重,入肝經,有平肝潛陽,益陰之功。用治水不涵木,陰虛陽亢,頭目眩暈,煩躁不安,耳鳴者,常與龍骨、龜甲、白芍等同用,如鎮肝息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亦治熱病日久,灼爍真陰,虛風內動,四肢抽搐之症,常與生地黃、龜甲、鱉甲等養陰、息風止痙藥配伍,如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3.痰核,瘰癧,癭瘤,症瘕積聚。本品味鹹,軟堅散結。用治痰火鬱結之痰核,瘰癧,癭瘤等,常與浙貝母、玄參等配伍,如消瘰丸(《醫學心悟》);用治氣滯血瘀的症瘕積聚,常與鱉甲、丹參、莪術等同用。

  4.滑脫諸證。本品煅後有與煅龍骨相似的收斂固澀作用,通過不同配伍可治療自汗,盜汗,遺精,滑精,尿頻,遺尿,崩漏,帶下等滑脫之證。用治自汗,盜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等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亦可用牡蠣粉撲撒汗處,有止汗作用;治腎虛遺精,滑精,常與沙苑子、龍骨、芡實等配伍,如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治尿頻,遺尿可與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龍骨等同用;治療崩漏,帶下證,又常與海螵蛸、山茱萸、山藥、龍骨等配伍。

  此外,煅牡蠣有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胃痛泛酸,與烏賊骨、浙貝母共為細末,內服取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幹撒或調敷。

  禁忌: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宜:體質虛弱兒童,肺門淋巴結核,頸淋巴結核,瘰癧者宜食;陰虛煩熱失眠,心神不安者宜食;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宜食,因牡蠣是一種不可多得額度抗癌海產品;宜作為美容食品食用;糖尿病人,乾燥綜合症患者宜食;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患者宜食;婦女更年期綜合症和懷孕期間宜食。

  忌:急慢性皮膚病患者忌食;脾胃虛寒,慢性腹瀉便池者不宜多吃。

中藥材牡蠣的功能主治相關文章
1.鎮肝息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肝陽上亢,氣血上逆之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角漸形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懷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生龜板15g,生杭芍15g,玄參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麥牙6g,茵陳6g,甘草4.5g。水煎服。方中牡蠣質重性
發布於 2023-10-01 09:03
0評論
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高4~15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陷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無臭,味微鹹。 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鬆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個
發布於 2023-10-01 08:43
0評論
主含碳酸鈣80%~95%、磷酸鈣及硫酸鈣。此外尚含鎂、鐵、鋁、硅等多種無機元素及多種氨基酸,無機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因品種與產地不同而異。動物實驗表明,本品提取物具有增強免疫、鎮靜、抗實驗性胃潰瘍、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炎和抗衰老作用。
發布於 2023-10-01 08:56
0評論
①治眩暈:牡蠣六錢,龍骨六錢,菊花三錢,枸杞子四錢,何首烏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栝蔞牡蠣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蠣不計多少,黃泥裹煅通赤,放冷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一錢匕,小兒服半錢匕。(《經驗方》) ④治小便數多:牡蠣五兩(燒灰),童便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
發布於 2023-10-01 09:10
0評論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主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癧痰核;癰疽瘡毒。
發布於 2023-04-28 10:39
0評論
在臨床上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各種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在流感流行期採用本品作預防藥,保護率可達50%~79%,對已發病者,如在48h內給藥,能有效地治療由於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症狀。金剛烷胺的抗病毒譜較窄,主要用於亞洲A型流感的預防,對B型流感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均無效。由於口服吸收後能通過血腦屏障,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毒副反應。 進入腦組織後可促進釋放多
發布於 2023-11-20 23:19
0評論
【功能主治】快氣,和中,闢穢,祛溼。治感冒暑溼,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洩瀉,瘧疾,痢疾,口臭。 ①"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③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④"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 ⑤"散寒溼、暑溼、鬱熱、溼熱。治外感寒邪,內傷飲食,或飲食
發布於 2024-03-09 18:52
0評論
①治跌打損傷,瘧疾,產後驚風,肚癰,便毒,痔漏;擦鵝掌風;汁漱牙疼。 ②發散頭風風邪。治腦漏,白濁熱淋,玉莖腫痛,搗汁衝酒吃。 ③去風散毒。煎湯洗一切瘡疥。 ④祛風溼,止骨痛。浸酒舒筋活絡,止跌打閃傷(痛),取汁調酒更效。 ⑤治吐血、下血。 ⑥可作強壯劑。治慢性肺炎。 ⑦解熱,鎮咳,止渴,止血,利尿。治小兒癇熱,疳病,瘰癧;研汁點暴赤眼;以鹽揉貼腫毒並風癬。 ⑧治膀胱結石。 ⑨鮮草搗汁外敷撐耳寒
發布於 2024-03-15 23:03
0評論
消痰,燥溼,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痺,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1.《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洩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洩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溼也;治喉痺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2.《本草經疏》:礬石,味酸氣寒而無毒,其性燥急收澀,
發布於 2024-02-14 21:31
0評論
化溼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飢,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理氣,活血,散風,去溼。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溼痺,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②《別錄》:"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溼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
發布於 2022-12-27 15:1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