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是指10個人當中就有9個人有胃病。如今,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許多人(尤其是上班族)因為忙於工作而飲食無規律,加之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等原因,年紀輕輕就被胃病纏上。正是由於胃病發病率高,不少患者查出胃炎也不以為然。羊城晚報記者從“中山講堂——肝癌、胃癌防治知識”活動中瞭解到,慢性胃炎分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由於後者有少部分癌變可能,不能等閒視之,要積極干預。
A 萎縮性胃炎與淺表性胃炎如何甄別?
在大講堂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胰科主任周志偉教授介紹說,慢性胃炎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中以淺表性胃炎居多,但是淺表性胃炎繼續加重,就有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可能。
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都不典型,患者一般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等,餐後明顯,同時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狀,如噯氣、反酸、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醫生很難單憑患者的症狀作出判斷,只能通過胃鏡檢查來進行甄別。
正是由於胃病發病率高,很多患者做了胃鏡檢查,查出胃炎也不以為然。周志偉教授提醒,由於少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有癌變可能,不能等閒視之,特別是對於中重度萎縮性胃炎,要積極進行干預。
B 藥物干預+生活飲食調節
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該如何幹預?專家指出,藥物干預和生活飲食調節,兩者缺一不可。
周志偉介紹說,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藥物治療中包括幽門螺旋桿菌的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加重胃黏膜的損害,另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本身就是誘發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慢性萎縮性胃炎也有發展為胃癌的可能,兩者疊加會增大誘發胃癌的風險。正因此,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清除就特別有必要了。部分患者在接受了幽門螺旋桿菌清除治療後,胃炎也得到改善。
有萎縮性胃炎還能吃粗糧嗎?
隨著養生知識的普及,很多都市人(特別是老人)都開始天天吃粗糧。周志偉介紹,粗糧中膳食纖維比較多,對於腸道健康以及結直腸癌的預防都有幫助。但是,與腸喜“粗”不同,胃則喜“精”。有萎縮性胃炎等胃病患者就不宜天天吃粗糧了,以免加重胃部負擔,不利於胃病的康復。
胃病患者若想吃粗糧的話,要掌握好“度”並循序漸進,如將粗糧和精米、精面混合烹製,讓胃逐漸適應。或把粗糧打磨得細一些再進行烹製,烹製的時間可以長一些。在吃粗糧的時候,要注意細嚼慢嚥,讓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也可減輕胃的負擔。
很多讀者都很關心得了胃病該吃甚麼食物。周志偉建議,可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魚、肉等;還可以經常喝牛奶,牛奶對保護胃黏膜有幫助;少吃醃製、煙燻、黴變的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濃茶、咖啡等不良嗜好。
C 從萎縮性胃炎到胃癌到底要多久?
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可能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忽視;另一種是過於焦慮,惶惶不可終日,擔心自己隨時會得胃癌。周志偉解釋,胃炎演變為胃癌的過程,即從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內外學者對萎縮性胃炎進行的長期追蹤觀察,結果顯示,胃癌的發生率與萎縮性胃炎的病史長短及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而且這類病變是可逆的。重度萎縮性胃炎患者經過積極的干預,可能轉變為中度甚至輕度萎縮性胃炎。所以說,萎縮性胃炎並不等於胃癌。過於焦慮和緊張對人體胃液的分泌、黏膜血管充盈程度以及胃壁的蠕動均有影響,反而不利於康復。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在治療期間以及康復期都要定期隨訪,並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周志偉介紹說,全世界有45%的胃癌患者在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胃癌患者發現時80%都偏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主要原因是胃癌沒有特異性症狀,難以早期發現。而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利於胃癌的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