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法則: 涼血,清熱,養血,潤燥,熄風,止癢。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養血潤膚飲(或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花粉12克、紅花6克、桃仁6克、黃芩10克、黃芪l0克。
2.風癬湯加減:生地12克、玄參10克、丹參12克;當歸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紅花6克、黃芩6克、苦參4.5克、蒼耳子3克、白蘚皮12克、地膚子l0克。
以上兩方適用以瘙癢為主的血虛風燥證。
(3)克銀二號方:生地30克、玄參15克、丹參15克、麻仁l0克、大青葉15克、山豆根l0克、白蘚皮15克、草河車15克、連翹15克。本方適用於血虛風燥的銀屑病(主證:淡紅色斑疹、鱗屑薄而少)。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溫,分2~3次服用,每日1劑。
2.加減變化:伴氣虛者基本方加黨參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虛加阿膠10克、首
烏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稜6克、莪術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劇加珍珠母15~30克、生龍牡各15克;瘙癢夜重加雞血藤12克、鉤藤12克;失眠加酸棗仁10克、合歡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黃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蓯蓉12克、倍用當歸20~30克;皮膚乾燥,糠秕狀鱗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藥l5克;皮膚肥厚狀如苔蘚加阿膠10克、蒼耳子3克、蒼朮10克。
(二)外敷藥物:
本證的主要矛盾是皮膚乾燥、脫屑、肥厚和瘙癢,故而外敷藥物以軟膏為主,酌用搽劑,儘量少用水洗劑,避免乾燥、脫屑的進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過濾,留油備用。外
塗患處,每日1~2次,有解毒,潤膚的作用,適用於本證候的全過程。
2.九華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龍骨120克、川貝母18克、冰片18克、硃砂
18克,共研極細末,用凡士林按20%濃度調成軟膏,備用。每日外搽1~2次,有潤燥、止癢,彌合隙裂的功效,適用於本證候的肥厚、乾燥和脫屑階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礬30克、輕粉30克、煅龍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腦4.5克。共研極細末,用凡土林按25%濃度調成軟膏。每日外搽1次,薄塗患處。有散風、祛溼、柔膚、止癢的功用。
4.複方黃連搽劑:川黃連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后備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熱、散風、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本證候侷限性肥厚,狀如苔蘚階段。
(三)飲食療法
1.肥海參1對,濃煎取汁,搗爛服用,每週2次,有益陰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烏棗200克,水煎3次,濃縮,加蜂蜜1000克,攪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湯匙,開水衝化服之,有潤燥、柔膚、止癢的作用。
3.新鮮水魚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藥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薑5克,食鹽適量,先大火煮開後,轉為小火燉至肉爛,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陰補腎、養血潤膚之效。
施治要點:
(一)古人論燥,大凡有風燥、火燥、血燥.虛燥之分,本證之燥因血虛而引起,血虛之由皆系火邪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過程中,既要甘寒滋潤從本治之;又要兼顧火與風的侵襲從標治之。
(二)在具體遣方用藥時,要重視患者年齡的大小,體質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齡長者、體質乾瘦者,偏於陰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當以壯水制火的六味地黃丸為上;年齡在40歲以下者,治在肺,選用沙參麥冬飲之類較宜;體形胖碩者則要顧及溼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蒼朮、竹茹、姜半夏之類,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