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由七味藥物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可用黨參代替),生薑,大棗,炙甘草。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肝、膽經。它有三大功能:一是解熱作用,主要靠它的辛散之性,所以多被用於治療外感發熱,尤其是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時;二是解鬱作用,柴胡辛散,又入肝膽經,肝膽主管疏通人體的氣機,所以柴胡自然能治肝膽氣鬱之證;三是昇陽作用,柴胡為傘形科植物,傘形科植物大多具有輕清上升的特性,能夠升提人的陽氣,所以小量的柴胡可以治療陽氣的不足或下陷的病症,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等。黃芩味苦性寒,主要入膽與肺經,所以善於清膽熱和肺熱,性質下沉入裡。柴胡與黃芩是小柴胡湯的靈魂藥,二者一個性升,一個性降;一個喜外散,一個喜內入;一個喜動,一個喜靜。所以二者相配,升降相因,出入相濟,動靜相合,從而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外邪入侵少陽的寒熱往來。
剩下的五味藥物,是作用於脾胃系統的,其中半夏、生薑主降,可以和胃止嘔;人參、甘草、大棗,主升,可以補益脾氣,也是有升有降,合在一起,就可以調理人體氣機的升降。那麼,肝膽病為甚麼要調理脾胃呢?這是由肝膽與脾胃的密切關係所決定的,肝膽在五行屬於木,脾胃在五行屬於土,木容易克土,所以肝膽病就容易導致脾胃病,有時肝膽病最先出現的卻是脾胃消化系統的症狀,往往因脾胃症狀的出現而確診為肝膽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膽囊炎、肝癌等就是如此。所以治療肝膽病,無論有無消化系統的症狀,都要加調理脾胃的藥物,從而斬斷病邪傳變的通道,防患於未然,張仲景對此總結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也是小柴胡湯被大量使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