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賊骨的妙用
,即墨魚骨,又叫海螵蛸,味鹹澀性微溫,入心腎經,具有止血、固精止帶、制酸等收斂功效,臨床妙用較多,茲集15則羅列如下。
(1)治胃出血:用烏賊骨15克,白芨18克,共研細末,每服45克,每日3次。
(2)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用烏賊骨30克,川貝母15克,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3次。病重者,可倍量服之。
(3)治久瀉滑脫不止:用烏賊骨粉6克,分3次服,服時用煨訶子12克煎湯送服。
(4)治外傷出血:用烏賊骨鍛炭存性,撒出血處,其血止。
(5)治崩漏:用生地30克,烏賊骨粉15克,水煎分3次服。
(6)治白帶:用烏賊骨40克,木槿花、蒲公英各20克,水煎分3-4次服,數日即效。
(7)治子宮脫出:用烏賊骨、黃芪各45克,以豬肚燉服。
(8)治黃水瘡:用烏賊骨、明礬、黃柏各等分,共研細末,搽患處。
(9)治天皰瘡:用烏賊骨研末,茶油調搽。
(10)治溼疹:用苦參、黃柏各15克,蒼朮、烏賊骨各9克,共研細末,以溫開水調敷患處。
(11)治帶狀皰疹:用烏賊骨研末,調醋敷患處。
(12)治口瘡:用蒲黃、烏賊骨各等分,研細末,用硼酸洗淨口腔,再將藥末吹上。
(13)治凍瘡:用烏賊骨9克,冰片、肉桂各1克,共研細末,以油調成膏,搽患處。
(14)治燒燙傷:用烏賊骨鍛炭,香油調勻,搽患處。
(15)治癭瘤:用海藻9克,昆布、烏賊骨各15克,海蛤殼30克,水煎常眼。 浦黃治高脂血證:
浦黃有明顯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質在主動脈壁沉積,有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每日3-5克,研末,開水沖服,21日為1療程。
蛤參酒
配 方 ] 蛤蚧一對,白酒1000克
[ 制 法 ] 將蛤蚧去頭、足、鱗,切成小塊,浸於酒中,封蓋。置於陰涼處,經常搖動,經30天后飲用。
[ 功 效 ] 補肺益腎,納氣定喘。適用於久病體虛的慢性虛勞喘咳,動則氣喘,咳則少氣,陽痿,亦治慢性支氣管炎屬腎陽虛證者。
[ 服 法 ] 每日2次,每次飲服15~20毫升。
[ 注 意 ] 風寒及實熱性喘嗽者忌服。
影響性功能的中草藥及其用法
蛤蚧
蛤蚧是一種很有精力的動物,它們交尾期可以長達數日,可推測蛤的強盛精力。現代醫學證明,蛤有雄激素作用。
蛤是雄性,蚧是雌性,中藥店成對出售,名蛤蚧。
蛤蚧又稱仙蟾。味鹹,性平。歸肺、腎經。功能補肺腎氣,助腎陽,益精血。主治虛勞喘嗽,陽痿滑精,虛贏枯槁,筋骨痿軟。
本品與鹿茸皆可補腎陽,益精血,但助陽之力遜於鹿茸,但本品補肺氣、定喘嗽之功,又為鹿茸所不具。
用法舉例:
①3~7克,研末服1-2克。
②也可用1—2克對酒浸服。
③配蔥子、韭菜子(複方蛤蚧散),夫婦同床前1~2時服,治陽痿。
④蛤粉膏治外陰炎症。用料:蛤粉(煅)5克,漳丹7克,冰片2克,石蠟油適量。制用法:將上述前三味共研極細末,用石蠟油和成藥膏。洗淨患部,將藥膏塗上,紗布覆蓋。日敷換2次。功效:清熱,祛溼,防腐。用治外陰炎、外陰溼疹,外陰潰瘍。
⑤蛤蚧1對水煎分次服。治陽痿滑精、虛喘勞咳。
⑥蛤蚧1對,狗鞭1具,沉香4克,巴戟天30克,肉蓯蓉3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20克,蜂蜜]00克,白酒2500克。先將蛤蚧去掉頭足,粗碎;再將狗鞭酥灸,粗碎;其餘5味加工搗碎,與蛤蚧、狗鞭同人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搖數下,浸泡21天后去渣,加入蜂蜜混合,即成蛤鞭酒。能補腎壯陽。適用於腰膝痠軟,四肢不溫,小腹發涼,行走無力,陽痿,早洩,精神萎靡,面色無華等。每日服2次,每次10克。
1、久嗽肺癰(肺積虛熱成癰,久嗽不愈,咳出膿血。喉中所塞,胸膈噎痛)。有蛤蚧、阿膠、鹿角膠、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錢半,加水三程式,熬至半升,濾出汁,墮是仰臥細飲。一天一次。
2、喘嗽臉腫(或兼有四肢浮腫)。用蛤蚧(頭尾全者)一雌一雄,塗上酒和蜜,炙熟,加紫團人參半兩,共研為末,化蠟四兩,和作六餅,每煮糯米稀飯一碗,投入一餅攪化,乘熱細細吞服。
1.酒制
(1)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後,烘乾(《藥典85》)。
(2)原藥去掉竹片,刷淨,切去腳爪和頭(齊眼睛處切除),置鐵絲篩上,用文火烤熱,離火,噴適量白酒,又置火上酥制,離火,再噴適量白酒,反覆數次,制至鬆脆為度,放涼,研細粉即得。每蛤蚧1對,用白酒30g(《湖南》。
(3)先將黃酒置鍋內,沸後,再放入已去頭足成段的蛤蚧,微煮至黃酒吸盡,取出晾涼,曬乾入庫即得。每對蛤蚧,用黃酒24g(《北京》)。
2.焙制 取蛤蚧,除去鱗片、頭、腳等雜質,焙至黃色酥脆為度(《四川》)。
3.炒制 取淨蛤蚧投入熱沙內,不斷翻動,至泡酥,顯黃色,取出,篩去沙,研粉(《湖北》)。
4.油制
(1)取淨蛤蚧,用無煙爐火烘烤,邊烤邊塗小量香油(芝麻油)以烤至乾脆即得(《青海》)。
(2)取淨蛤蚧去頭、足,塗上1層乳油,在無煙火上熾烤,並勤加翻動至酥(《內蒙》)。
(3)刷淨鱗片,剝去頭足,除掉竹板,剪碎,置鍋內加入適量酥油,文火炙至色黃酥
脆,取出,晾涼(《陝西》)。
【現代研究】
1.古人有蛤蚧“毒在眼,效在尾”之說,故歷代相傳去頭足。經用蛤蚧眼睛和頭足作猴急性毒性和小鼠亞急性實驗。其結果均未見不良反應。因此給故入藥無需去頭足,若因頭足不易粉碎而去之則是另一種情況(廣西藥品標辦;中國藥典1977年版起草說明書)。
2.先將鍋洗淨燒熱後灑上鍛蛤粉彩熱後,再放入除去頭、足切成段的蛤蚧,以文火拌炒,約7-10分鐘,見發泡鼓起,即可取出篩去蛤粉,晾透研成粉末。該法的優點是抬粉功能化痰止咳,與蛤故同炒可加強治咳喘之功,再者可防止蛤所炙時焦化(鄒廣江:中藥通報,
(6)材料:核桃100克,南杏25克、北杏20克、陳皮1/4個、蛤蚧1對(幹品亦可)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烹製:生蛤蚧宰洗淨, 去頭、爪尖、內臟,可留皮,酒洗,置沸水中稍滾片刻再洗淨(即“飛水”),如干品用酒洗清腥味;其餘配料洗淨,陳皮去瓤。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食鹽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