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細血管擴張
好發於面部,頸部、上胸及手背等處,亦可侵及膝、唇紅緣部位,呈細小的毛細血管擴張(通常管徑大於1mm),可呈線狀,也可呈星狀,壓時可褪色,通常觀之顏色鮮紅。
2.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為一種由紅色斑疹、丘疹和斑塊組成的瘙癢性皮膚損害,大小約數毫米至幾釐米。形狀不固定,可呈弓形、環形、地圖形或多形性。有時損害周圍可併發蒼白的暈痣,不伴鱗屑。
3.傳染性紅斑
感染後潛伏期為5~14天,皮疹常常是突然出現。如果發生在面頰上可呈“掌擊樣面頰”,若在四肢處可呈網狀或環狀薔薇樣斑疹,紅色扁平或稍有隆起。也有些病人出現類似魚鱗狀皮疹,其周邊發白。
4.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由溶血性鏈球離感染的一種皮膚炎症,受損處的皮膚髮紅、並有熱、痛,質地較硬,界限尚清楚。由於通常損害的部位在面部,且主要在血管豐富的面部“危險三角區”內,因此要特別注意。
5.毛細血管擴張痣
出生時即可發現。皮損為櫻桃紅色至藍色的扁平限界性斑疹樣改變(並看不到擴張的小血管),多孤立地分佈在前額,面頰、頸後、脊背及大腿外側等部位。皮損亦稱火焰痣。
6.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皮損為扁平的紅色斑疹,伴有油汙狀鱗屑,境界欠清;同時可參差出現一些稀疏丘疹或膿皰。
7.猩紅熱
在發病的第二天,從耳、頸、面與上胸部可出現紅色斑疹,可於一日內蔓延全身。皮疹為許多紅斑互相融合而成的大片充血斑疹,少數嚴重病例可並有出血斑,面部的皮疹是不均勻地發生,並在日的周圍有白色環區。掌處不發疹。皮褶處的皮疹密集,往往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紅色線條——巴氏線。
8.紅斑性狼瘡
狼瘡對皮膚的損害以面部改變最為著名,是沿著鼻顴向兩側展開猶如蝶樣的黯紅色的斑疹和丘疹,並參雜有脫皮斑點及皮膚萎縮性毛細血管擴張。此種損害並可侵犯耳、頸、肩,胸及四肢等。
9.皮肌炎
皮肌炎的皮損病徵多種多樣,一般表現為眼周和上瞼部略帶浮腫性的紫紅色斑疹,也可在雙顴部發生紅斑猶如蝴蝶樣形狀,頭部、額部和頸部也可有彌散性紅斑,或出現斑駁狀色素沉著。軀幹與四肢伸平面也可發生紅斑,或併發鱗屑及局部皮膚萎縮。
10.幼蟲移行症
皮損多呈一種曲線形紅斑,也可星丘疹、丘皰疹,或硬性小腫塊。隨著蚴蟲在皮下移動,可呈淡紅色的蜿蜒曲折線狀損害,微微隆起子皮膚表面。通常每日移動數釐米,新的損害出現,舊的損害趨向消退。因局部有瘙癢,抓破後易並繼發感染。
11.間擦疹
皮損初起為潮紅,略有腫脹,浸漬的界限很明顯,均在皮皺處。如果不作處理,可發展成糜爛或繼發感染,隨後並發表淺潰瘍。亦可併發有間擦性溼疹。損害處有癌癢及灼痛感。部位以生殖股、肛周,腋下及大腦內側多見。
12氏病象(Raynaud’s phenomenonⅡ)是發冷、蒼白後,出現的桃紅或青紫樣皮膚徵象,可持續數分鐘。此病徵常並有甲周毛細血管擴張及指端潰瘍等。雷諾氏病象發生的部位多為指、趾部及耳、鼻處等。
13.類癌綜合徵
類癌發作時,因有大量的5一羥色胺類物質產生,皮膚尤以顏面部皮膚可出現紫紅色或鮮紅色紅斑疹,通常要持續3~5分鐘。爾後,隨著青紫斑的消退,出現大理石樣的蒼白,也可持續數分鐘,甚至達1小時。大多數類癌病人,每週發作1~2次,頻者可達6~10次,同時伴有顏面水腫。
14.二尖瓣面容
二尖瓣面容(Face of mitral vaIva)是口唇輕度發紺,兩側面頰呈紫紅色,多由於有較重的二尖瓣狹窄損害所致,這一面容特徵,常給臨床醫生考慮到風溼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診斷,但還應進一步做有關的體格和化驗檢查。
15.風溼熱
環形紅斑多出現在軀幹部和四肢屈鍘,是一種淡紅色的環狀紅暈斑。紅斑初起時並不大,逐漸擴展而形成中心退色、邊緣略微隆起,也可互相融合,形成較大的、邊緣不規律的圓環。此環形紅斑時隱時現,可歷時很久不消失。
16.傷寒
大約在發病的第二週,皮膚可出現直徑2~3毫米圓形玫瑰紅色斑疹(充血性),分佈在軀幹部位(下胸和上腹部最易發現)。皮疹常分批出現,3~5天后消失。面部與四肢則少見,粘膜亦很少出疹。一般來說,隨體溫減退,其皮疹也逐漸消散。
17.少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本病又叫still氏病。其皮膚損害為稀疏、較小的紅斑疹或紅丘疹,中心可略淡呈環形。有時可由磨擦或抓搔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