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2-02 19:20

  水皰型腳氣的水皰或群或散分佈於足蹠、足緣。局部皮膚潮紅,有時繼發細菌感染時水皰膿皰,以夏季多見。類似於中醫“田螺皰”。《醫宗金鑑》記載:“……初生形如豆粒,黃皰悶脹,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皰。皮厚難於自破,傳度三五成片溼爛;甚者足附俱腫,寒熱往來……”。

  本型常為急性發展期腳氣,起病較急,夏重冬輕。原發損害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發,壁厚。皰液清,常位於趾間、足心及足側緣。水皰位於表皮角質層下,由於足蹠部角質層較厚,水皰壁不易被穿破,周圍皮膚無紅暈。如果不繼發細菌感染,數天後皰液可自行吸收。水皰破裂後形成環狀脫屑,皮損繼續向四周擴大。皮損不斷向四周擴展蔓延時,部分小水皰可融合成大水皰。如果繼發細菌感染,則皰周出現紅暈,皰液化膿變渾濁。皰壁潰破後局部出現糜爛或腫脹。此時,如果用藥不當炎症得不到及時控制,則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併發症。

  此型腳氣一般自覺劇癢難忍,有時需將水皰抓破才能緩解。經久搔抓後皮膚粗糙、變厚,常可發展為丘疹鱗屑型腳氣。

  浸漬糜爛型腳氣主要表現為第三和第四趾間,甚至可波及全趾間皮膚浸軟,部分趾間皮膚皸裂,有時露出紅色糜爛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癬菌病等合併症。皮疹夏重冬輕。此型足癬的致病菌尤喜在潮溼、溫暖的環境裡生長繁殖。因而當其長期寄生於伴有多汗的趾間時,易致表皮層皸裂,並因溼潤浸漬而發白。趾間糜爛、角質層浸漬發白是本型特點。多見於足多汗或經常穿透氣性差的雨鞋、膠鞋的人,角質貯水過多而浸漬發白。遭到破壞的角質層較鬆軟,很容易刮除而露出紅斑糜爛的基底面。

  由於搔抓和摩擦,經常繼發細菌感染而發生惡臭,中醫稱之為臭田螺。《醫宗金鑑》寫到“臭田螺瘡最纏綿,腳丫瘙癢起白斑,搓破皮爛腥水臭……”。“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解,必搓之皮爛,津腥臭水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此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癢感。

  如果由念珠菌引起的趾間浸漬糜爛者,自覺症狀明顯要比皮膚癬菌引起者為輕。如果繼發感染後引起的炎症未得控制,可引起一些併發症的產生。如淋巴管炎、小丹毒、蜂窩織炎等,引起足部及小腿局部的紅、腫、熱、痛。並可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部分敏感體質的患者,可發生癬菌疹等疾病。收由白念珠菌引起者,有時也可致指甲及甲溝的感染。

  丘疹鱗屑型腳氣四季均可發生,夏季加重。主要為足蹠部鱗屑為主,有時伴有稀疏而較為乾燥的小水皰,或紅斑、小丘疹。丘疹鱗屑型與角化過度型常伴有甲癬。

  本型最常見,約佔腳氣半數以上。起病多在第三、四趾間,有紅斑、丘疹和鱗屑,以後鱗屑增多,並逐漸擴散到足蹠、足側面,甚至足背,此時可形成邊界清楚的環形或弧形邊緣。可由水皰型或浸漬糜爛型演變而來。有時受外界因素刺激後,可向水皰型或浸漬糜爛型轉變。有時因為搔抓等刺激後,皮膚更加乾燥、粗厚,發展為角化過度型腳氣。

水皰型腳氣臨床表現相關文章
1、水泡型腳氣的症狀:皮損多見於趾間、足弓等部位。初為成群或散在針頭大小的水皰,不易破裂,乾燥後皰頂表皮脫落,形成環狀鱗屑。新的損害陸續出現,互相融合,形成環狀,邊緣較清楚。伴瘙癢,皰液澄清略呈黃色,如繼發細菌感染則成黃色膿皰。皮損水皰期伴有瘙癢,最初為單側,很快傳染為雙側。夏季易發,冬季症狀會減輕,易復發。 2、角化型腳氣的症狀:又稱鱗屑角化型腳氣、乾性腳氣,多見於足跟及足側面,常為雙側。皮損
發布於 2023-12-02 19:14
0評論
汗皰疹與水皰型腳氣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臨床上,水疤型腳氣與汗皰疹都有位於表皮深處散在或聚集的成群水皰,並伴有手足多汗等症狀,有時容易將兩種疾病相混淆。 汗皰疹又稱為出汗不良。是一種和精神因素有關的疾病。每逢春末夏初之時就開始發病,夏季加劇,入冬自愈,週而復始。皰疹在發生前,患部有麻剌感或灼熱感及不同程度的瘙癢。皰疹有米粒大小,呈半球狀,內含清澈漿液,發亮,多不自行破潰而漸吸收,千涸後形成脫皮,由其
發布於 2024-06-14 12:58
0評論
水皰型選“霜劑”水皰型腳癬的特徵是非常癢,剛開始在腳趾周邊會出現小水皰,此時不要抓撓或是挑破水皰,以防繼發感染,藥物選擇上應用霜劑,避免使用腳氣水等酒精製劑,以免引起過敏反應。 這類腳癬在早期建議使用抗真菌藥。如果同時患有手癬、足癬必須一起治療,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菌藥,而且要注意保證足夠的用藥療程。 糜爛型先用“洗劑”糜爛型足癬的表現是皮膚浸漬發白,之後會慢慢剝脫,同樣會感覺非常癢,這類腳癬不
發布於 2022-12-25 06:58
0評論
症狀一:水皰型腳氣皰液呈現黃白色,好發於夏季,但是四季均可發病,如果患者搔抓,就可能會繼發感染,危害生命。當皰液乾涸後,剝去皮屑就會出門潮紅的糜爛面,有時候也會造成皮膚粗糙。 症狀二:水皰型腳氣好發於腳部的邊緣,主要表現為大大小小的水皰,小水皰會慢慢的融合形成大水皰,患者會感覺非常的瘙癢,腳氣位於表皮角質層下,皮損會不斷的向四周蔓延,讓人困擾不已。 症狀三:水皰型腳氣是腳氣的常見類型,中醫認為這
發布於 2024-06-14 12:45
0評論
1.糜爛型腳氣腳氣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表皮脫落會露出鮮紅色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多發於3、4、5趾縫間。 2.角化型腳氣角化型腳氣症狀是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角質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覆脫落。冬季趾縫間皮膚髮生裂隙,夏季產生水皰。 3.水皰型腳氣腳氣症狀是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疏散或成群分佈,皰壁較厚,不易破解的水皰。數日後幹
發布於 2024-01-10 12:30
0評論
溼熱腳氣 溼腳氣的症狀表現主要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溼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溼,溫化止癢。 寒溼腳氣 寒溼腳氣的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溼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溼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溼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為寒溼腳氣病理病證
發布於 2023-12-02 19:40
0評論
腳氣的主要症狀就是腳上起小水皰,所以很多人認為只要腳上長了叫水泡,就說明是得了腳氣,那麼?腳上長水皰不一定就是得了腳氣。腳氣在臨床上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型,而水皰型腳氣就是以腳上長小水皰為典型症狀的。水皰型腳氣主要發生於足蹠及足緣部,表現為皮膚出現群集或散在性分佈的小水皰,患者自覺有明顯的瘙癢感,但是水皰壁不容易穿破,周圍也沒有紅暈,如不穿破,水皰可在數天後自行吸收,然後出現脫皮。皮損可逐漸向四周蔓
發布於 2024-05-12 13:47
0評論
腳氣(俗名“香港腳”),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膚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發生,數週或數月後才感染到對側。水皰主要出現在趾腹和趾側,最常見於三四趾間,足底亦可出現,為深在性小水皰,可逐漸融合成大皰。腳氣的皮膚損害有一特點,即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展。因病情發展或搔抓,可出現糜爛、滲液,甚或細菌感染,出現膿皰等。那麼,腳氣的症狀是甚麼? 典型症狀:瘙癢(84%)腳氣(80%)乾性腳氣(80%)溼性腳
發布於 2024-03-13 18:26
0評論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溼,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溼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瘙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
發布於 2024-08-27 13:05
0評論
腳氣和腳氣病的區別 腳氣和腳氣病,只有一字之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把它們當做同一種病。其實兩者無論是概念、病因、症狀還是治療、預防方法都有很大不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把這兩種疾病區別開來,否則不但得不到有效治療,還會加重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兩者的病因和症狀 腳氣,醫學上稱為“足癬”,俗稱香港腳,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足癬常發生於足距部及趾間,也延至足背及
發布於 2024-06-24 21: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