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斑:是粘膜上皮增生和過度角化而形成的白色斑塊,稍高於粘膜表面,患者自覺有粗澀感,可發生於頰部、唇、舌、齦、顎等部位。舌粘膜白斑則好發於舌側緣及輪廓乳頭前的舌背部。其發生主要與吸菸、殘牙及不合適假牙的刺激、營養障礙及內分泌失調有關。一般可分為3度:I度白斑為淺白色,雲霧狀,質軟,無自覺症狀;Ⅱ度白斑略高於粘膜表面,邊界清楚,往往有淺裂,可有輕度不適;Ⅲ度白斑應看作癌前病變,表現為白斑粘膜增厚,表面粗糙為顆粒狀或乳頭狀,局部有異物感,甚至灼痛。I、II度白斑可行去除病因治療或局部用藥等治療,Ⅲ度白斑則需要手術切除並作組織病理檢查。
2、結核性潰瘍:病變多發生在舌背,偶爾在舌邊緣和舌尖。常與活動性肺結核伴發或有肺結核病史。表現為潰瘍表淺,邊緣不齊不硬,表面不平,常有灰黃汙穢滲出液,自覺疼痛,有時多發。全胸片檢查、抗結核診斷性治療有助於於鑑別診斷,必要時可作活組織檢查。
3、乳頭狀瘤:多發生於舌尖邊緣、舌背、舌後少見,粘膜表面有細小乳頭,外突,2~4cm,邊緣清楚,周圍組織軟,基底無浸潤,需要手術切除。
4、纖維瘤:口腔各部位皆可發生,生長於粘膜下層,大小不等,硬度不一,邊界清楚,活動,生長緩慢,需要手術切除並作組織病理檢查。
5、口腔單純性潰瘍:多見於老年人,常有壞牙或不合適假牙易引起,好發於舌側緣,潰瘍的部位、外形與刺激物相對應。潰瘍深在,周圍組織軟,有炎性浸潤,無實質性硬塊。如拔去壞死或停用不合適假牙,多可短期自愈,如一週後未見好轉者,需要作組織病理檢查以確診。
6、血管瘤:病期較長,多在嬰幼兒時期發現,好發於唇、頰、舌等部位,多為海綿狀血管瘤,可單發可多發,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可淺可深,表面粘膜光滑,多呈黯紫色,質軟,有壓縮性,根據病情可行手術切除或硬化劑注射或液氮冷凍等治療。
7、淋巴管瘤:常見於小兒、青少年、好發於舌、唇、頰等部位,於舌則多發生在舌背,腫瘤多為瀰漫性,為成片細小乳頭狀腫物,有光澤,微突出舌面,表面不平,較舌色稍稍淺。因常與血管瘤並存,可見混以紅色或紫紅色小顆粒或小結。淋巴管瘤無壓縮性,反覆感染則瘤體變硬。需要手術切除。
8、複發性口瘡:可發生於口腔各處粘膜。初起為水皰,皰破後呈凹形潰瘍,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3mm,潰瘍表淺,有黃色纖維出物覆蓋,可單發或多發融合成片,邊緣整齊有紅暈,周圍組織軟。患者感燒灼樣疼痛,飲食、語言亦受影響。本病程,10日左右可以自愈,不留瘢痕。其病亦可此伏彼起,反覆發作達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