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低血壓就是貧血,主要是由貧血引起的。這樣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是不科學的。其實,貧血與低血壓在醫學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貧血是指血液中紅細胞總數減少的一種綜合性病理狀態。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急性大出血時,患者不但貧血,血壓也會急劇降低。
引起貧血的原因很多,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造血不良性貧血以及感染性貧血等。可造成貧血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傳染性肝炎、結核病、肺部化膿性疾病、胃腸疾患。特別是胃腸局部切除後,會影響人體對鐵和維生素B12的吸收,使人貧血。患慢性腎炎、腎積水和先天性多囊腎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影響紅細胞生成,也會造成貧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許多內分泌性疾病和結締組織性疾病,如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疾病也常合併貧血。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也會發生貧血,比如婦女每次月經平均損失的血液約為90毫升,其中損耗製造紅細胞中血色素的鐵,每次可達30毫克。從月經初潮到絕經,丟失那麼多的血液和鐵,若沒及時補充相應的營養,貧血自然難免。另外,婦女懷孕期需提供300~500毫克鐵給胎兒,如沒有及時在飲食中補充鐵,也會導致孕婦貧血。嬰幼兒和兒童生長迅速,若偏食挑食,也易因營養不良缺鐵而貧血。
貧血一般較易發現,面色常是判斷有無貧血的一面鏡子。貧血的人不但面色蒼白,眼瞼和指甲也常是蒼白無光的。貧血有輕有重,也有一個發展過程。輕的多無明顯症狀,有的人會出現頭暈、耳鳴、失眠、健忘、食慾減退。較重的則會出現浮腫、毛髮乾枯,甚至出現貧血性心臟病。當然,確定有無貧血和貧血的嚴重程度,最好還是到醫院檢查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含量。
低血壓是指成年人血壓長期低於90/60mmHg的情況,常見的有體質性低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前者主要見於體質較弱的女性和腦力勞動者。一般症狀不明顯,但較重時會出現疲倦、頭暈、健忘,還可能出現心前區憋悶。體位性低血壓又叫直立性低血壓,常在平臥、下蹲突然站起或長時間站立時出現,此時會出現眩暈等短暫性腦缺血癥狀。防治體質虛弱性低血壓要忌偏食,飲食要葷素搭配,應攝取含蛋白質、鐵、葉酸和維生素B12多的食物。加強運動鍛鍊能調整血壓。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從臥位、蹲位站起來時動作應緩慢。另外,體位性低血壓也可因多種疾病或藥物引起,如脊髓有病,內分泌功能紊亂,慢性營養不良或因服用降壓藥不當及過量等。因此應去醫院查明病因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