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挫折,會激起許多情緒上的反應,挫敗啊,自責啊,憤怒啊,各種各樣的情緒。要打心底接受遇到這些倒黴的事或者挫折,都有一個過程,讓自己慢慢從心底把事情放下,讓這些情緒平復下去。
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採用一些方法來幫助應對難受的情緒,心理學上叫情緒調節方式或情緒調節策略,在過去,精神分析講到的防禦方式,其實也是類似的意思,都是指人們有意或無意採用一些方法,來應對痛苦難受的情緒體驗。
然後心理學的研究者們從中發現了一些規律,有些情緒調節的方式能起到積極的效果:讓情緒儘快平復,讓事情過去,不讓痛苦的情緒對人造成不良的身心影響。比如樓主問題中提到的尋求人際關係的支持,和人分享傾訴自己的事情,或者散散心轉移一下注意力,讓身心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下,這些都是很健康很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
但是,有許多情緒調節的方法都是無效的,或者說經常採用這些調節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這些調節方式,會讓負性情緒的不良影響持續存在,甚至容易罹患各種身心疾病。比如鑽牛角尖,就比較接近於一種叫做“沉思默想”(rumination)的情緒調節方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有些人就會一直自己想個不停,希望從思維和理性上把控這件事:比如分析原因啊,為甚麼會這樣啊,這件倒黴的事怎麼就落在我身上啊,或者思緒就不自覺地飄散開去,想的越來越多,原來越深,越來越悲觀和誇張,自己的內心就陷入這些思維裡出不來了。越是希望想個明白,從理性角度想出些原因道理來,越是會讓情緒的不良影響持續存在下去。
心理學研究發現,遇事不順,陷入沉思默想的思維,容易罹患抑鬱症。鑽牛角尖時,最需要做的是找人傾訴,有人陪伴和回應自己的情緒感受,讓情緒慢慢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