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的繁殖期為5—8月,5月開始交配產卵,但以6—7月產卵最多。每次產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質鞘,比鴿子的卵略小,呈圓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巖洞的牆壁或岩石面上,孵化期為35—45天,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剛出殼的幼體的體長大約為8釐米。適應力強,容易飼養。蛤蚧攀緣能力高,飼養箱必須設有植物及樹枝給其攀爬
在野外常單獨或幾條棲息一處。蛤蚧喜歡乾燥,在低窪或石山下部很難看到蛤蚧的蹤跡。蛤蚧是藥用動物的一種,由於長期捕捉,野生資源日漸減少。
蛤蚧(拉丁文學名:Gekko gecko)陸棲的爬行動物,全長34釐米。體尾等長。頭呈三角形,長大於寬,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其直徑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一片達鼻孔;吻鱗寬,不達鼻孔;吻鱗後緣有三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於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三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復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餘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餘枚股孔,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為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寬;腹面近於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