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2-09 11:25

  白礬主要應用於消痰,燥溼,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痺,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外用:解毒殺蟲,燥溼止癢;可用於溼疹。

  內服:止血止瀉,祛除風痰;內服用於久瀉不止,便血,崩漏,癲癇發狂。

  用1%明礬溶液氣管內滴入,配合抗癆藥物,治療浸潤型肺結核19例有一定效果.尤以對滲出性病變療效較好。

白礬的作用相關文章
白礬的功效和作用很大,因此,在現今社會被很好的利用起來了。但是,白礬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這也是不容小覷的。那麼,白礬究竟有哪些副作用呢? 白礬是硫酸鋁鉀和水形成的一種晶體,日常生活用來沉澱水中雜誌,又稱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複鹽。明礬性味酸澀,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斂作用等,可用做中藥。明礬還可用於製備鋁鹽、發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劑、媒染劑、造紙、防水劑
發布於 2024-10-19 16:27
0評論
消痰,燥溼,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痺,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①《本經》:主寒熱洩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②《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③《藥性論》:治鼠漏,瘰癧,療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痺。 ④《日華子本草》:除風去勞,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風失音,疥癬。和桃人、蔥湯
發布於 2023-11-28 21:44
0評論
1.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試管法)。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弗氏、志賀氏)、傷寒桿菌、副傷寒甲桿菌、變形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顯的抑制效力(紙碟、平板法);對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作用最強;對牛型布氏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球菌作用次之,對流感桿菌無作用(紙片法)。高濃度明礬液對人型(H37RV)及牛型結核桿菌也有
發布於 2023-11-28 05:36
0評論
藥理作用:白礬能強力凝固蛋白質,臨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瀉和用作硬化劑。可廣譜抗菌,對多種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陰性桿菌、某些厭氧菌、皮膚癬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明顯;在體外有明顯抗陰道滴蟲作用。白礬經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還能促進潰瘍癒合;淨化混濁生水。 臨床研究:據報道,用白礬或經適當配伍治療膿皰瘡、溼疹、黃水瘡、手足癬、頑固性口腔潰瘍、
發布於 2023-11-28 05:43
0評論
1.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變形桿菌有抑制作用(試管法)。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弗氏、志賀氏)、傷寒桿菌、副傷寒甲桿菌、變形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顯的抑制效力(紙碟、平板法);對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作用最強;對牛型布氏桿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球菌作用次之,對流感桿菌無作用(紙片法)。高濃度明礬液對人型(H37RV)及牛型結核桿菌也有
發布於 2024-02-09 11:32
0評論
(1)取該品約0.5g,加水5ml,使其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生成白色膠狀沉澱;分離,沉澱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中溶解。(檢查鋁鹽)②取濾液1ml,加氨試液至生成白色膠狀沉澱,滴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滴,沉澱即顯櫻紅色。(檢查鋁鹽)③取濾液1ml,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澱;分離,沉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④取濾液1ml,加醋酸鉛試液,即生
發布於 2023-11-28 21:51
0評論
1.白礬:揀淨雜質,用時搗碎。 2.煅白礬(又名枯礬):取揀淨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取出,剁塊。 3.《雷公炮炙論》:凡使白礬,須以磁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於赤瓶之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後,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
發布於 2023-11-28 21:57
0評論
消痰,燥溼,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痺,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1.《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洩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洩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溼也;治喉痺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2.《本草經疏》:礬石,味酸氣寒而無毒,其性燥急收澀,
發布於 2024-02-14 21:31
0評論
1.白礬:揀淨雜質,用時搗碎。 2.煅白礬(又名枯礬):取揀淨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取出,剁塊。 3.《雷公炮炙論》:凡使白礬,須以磁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於赤瓶之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入缽中研如粉後,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 枯礬:取淨白礬,照明煅法煅至鬆脆。
發布於 2024-02-09 11:52
0評論
陰虛胃弱,無溼熱者忌服。 ①《吳普本草》:"歧伯:久服傷人骨。" ②《本草經集註》:"甘草為之使。惡牡蠣。" ③《藥性論》:"畏麻黃。" ④《本草衍義》:"不可多服,損心肺,卻水故也。" ⑤《本草經疏》:"凡陰虛內熱,火熾水涸,發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陰虛血熱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匯言》:"洩痢日久
發布於 2024-02-09 11:4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