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藥之一。又稱為榔玉、賓門、橄欖子、青仔、國馬。
檳榔屬棕櫚科,常綠喬木,外形和椰子樹一樣無枝,婷婷玉立,但比椰樹窈窕秀麗。檳榔的種子叫做檳榔子,它含有檳榔鹼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藥用價值很高。中醫用作治療蟲積、食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等證。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氣、利水、消腫。除果實外,樹葉也可食用。檳榔樹(Areca catechu)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在我國海南栽種檳榔已有500年的歷史。主要分佈在瓊中、屯昌、定安、陵水、崖縣 等地。 在萬寧、陵水、三亞一帶,吃檳榔已成了重要的習俗。檳榔切片後沾上佐料,細咀慢嚼,吐完綠水,又生丹津,吃後臉紅耳赤,正如蘇東坡即興寫的“兩頰紅潮曾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的詩句。逢年過節以及求婚、定親和辦喜事,檳榔更是不可缺少。
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幹。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莖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幹品質為佳。第二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熟果,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
種子含總生物鹼,主要為檳榔鹼,及少量的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去甲基檳榔次鹼,異去甲基檳榔次鹼,檳榔副鹼,高檳榔鹼等,均與鞣酸結合形式存在。還含鞣質約15%,內有右旋兒茶精,左旋表兒茶精,原矢車菊素 A-1,B-1和B-2以及稱為檳榔鞣質A、B的兩個系列化合物,這兩個系列均系原矢車菊素的二聚體、三聚體、四聚體、五聚體。又含脂肪約14%,基中主要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和少量的今苯二甲酸雙酯等。還含氨基酸,主要有脯氨酸佔15%以上,以及色氨酸,蛋氨酸,酷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等。另含甘露糖,半乳糖,蔗糖,檳榔紅色素及皂甙等。
檳榔原是重要藥用植物之一。剖開煮水喝可驅蛔蟲。除了入藥外,亞洲有許多地區,例如:臺灣、湖南、海南島、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均有嚼食檳榔的風俗。
目前來說,檳榔的價格走動加快,價格平穩,統個市價11.5-1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