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把黃疸與黃疸肝炎混為一談,這是不正確的。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於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症狀和體徵。有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肝炎症狀。黃疸肝炎是由於肝炎病毒使肝細胞破壞、肝組織破壞重構、膽小管阻塞,導致血中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34-51)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出現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現象。但黃疸與黃疸肝炎的發病原因和症狀都有不同之處。
引起黃疸的病因有:
1、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黃疸。如: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蠶豆病)、異型輸血後溶血、新生兒溶血、惡性瘧疾、伯氨奎林等藥物、蛇毒、毒蕈中毒、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2、肝細胞病變以致膽紅素代謝失常而引起的肝細胞性黃疸。如各種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發與繼發性肝癌、敗血症及鉤端螺旋體病等,都可因肝細胞發生瀰漫損害而引起黃疸。
3、肝內或肝外膽管系統發生機械性梗阻,影響膽紅素的排洩,導致梗阻性(阻塞性)黃疸。4、肝細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膽紅素的正常代謝而發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發病多見於嬰、幼兒和青年,常有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