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雖無“尿崩症”之命名,但是古代醫學典籍《外臺秘要》引《古今尿驗》中有類似此症的記載:“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皮甘者,皆是消渴病也。”《諸病源侯論》說:“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寒,不能約水故也。”臨證中,此類病人多無“尿甘”之徵象,只是飲多、溲多。因此,認為此病乃是屬於下焦虛寒,膀胱不能制約,腎關門不利之尿崩症。
《內經》指出“腎為胃之關”,脾陽有賴腎陽之燻蒸而腐水谷。故患者多神疲畏寒,主要為精血不衰虛,陽氣不得溫養之故。腎陽虛弱,下焦虛憊,腎之攝納不固,約束無權而見小便頻繁,飲多溲多。形體衰弱、頭暈腰痠、兩足無力為腎氣疲憊,外不能充盈肌膚,內不能輸步氣血,舌質多淡、脈沉細,尺脈尤甚,均為腎氣虛弱之症。《仁齋直指方》雲“下焦虛寒,不能溫制水液,則苗出不緊”。此病乃屬腎陽虛衰,下腳虛寒。
所以,在治療終以《景嶽全書》中的“鞏堤丸”治療。因為本藥丸中以大量的溫腎固澀藥,治腎陽虛衰關門不利之症頗為合拍。因此,在採用原方的基礎上加以山藥、黨參以補原方不足,加以益氣健脾之功。脾氣健旺,命門火足,腎氣充盈,膀胱自藏,小水的制,故堤圍既固,洪水無以氾濫成災。
尿崩症一煩渴狂飲、尿頻量多為主要特徵,病程久者可伴體形消瘦、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皮膚乾燥、毛髮枯黃、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耳鳴耳聾、腰膝痠痛、肢體麻木、心悸怔仲、大便秘結或五心煩熱,男子陽痿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甚者神昏譫語、昏睡不醒等臨床表現。辨證當分為陰虛燥熱,但應區別孰輕孰重,治療總以養陰生津,潤燥清熱,固腎縮尿為為法,若陰傷及陽者,鑑於益氣溫陽。
治療原則:清熱瀉火、養陰生津、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健脾補腎、補氣生津、滋陰助陽、益氣固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