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自從六十年代初我和秦伯未先生共同研討中醫藥治療白血病的方法以來,三十個春秋已經流逝。而今,白血病仍然象一頭巨魔,年復一年地吞噬著千百萬人的生命。三十年來,我經過了一個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較成功的艱難歷程,對白血病的認識漸深,體會漸多。在此,我把自己一得之見提供給同道,供參考指正。
一、辨病因,熱毒為本,體虛為標
六十年代,秦伯未先生和我共同發表了“中醫治療白血病的初步體會”(《中華內科雜誌》1960年第5號,419頁)【小編按:《中華內科雜誌》現只有1994年以後的期刊,若有讀者有該文章,可發往投稿郵箱,感謝】,當時的中心認識是“白血病是一個虛證”,立論的依據是白血病常見面色無華、眩暈心悸、形瘦體倦、食少嗜臥、脈虛大等一派虛損之象,治療總不離參芪歸芍之類,結果每與願違。
失敗的教訓迫使我對白血病作更加深入細緻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白血病病人往往在起病時即見高熱,且熱不為汗解,常伴有斑疹出血,神志昏狂,舌質紅絳,脈輕取雖虛弱無力,重按卻常弦急細數等,一派血分熱盛之象。因而我覺得白血病可從溫病論治,白血病的病因是溫熱毒邪,但這種溫熱毒邪和一般的溫病有所不同,它不是從外感受時令之溫熱毒邪,而是稟受自先天,是胎毒。
因為白血病主要是造血器官的病變,病變部位在於血分骨l。《靈樞 經脈》雲“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先天之精與骨髓的生成有直接關係,若胎兒在孕育期間,母體內熱過盛或罹患熱病,熱毒內著於胎,蘊蓄不散,便可深伏於胎兒精血骨髓之內,為日後白血病的發生奠定了內在基礎。現代研究發現,白血病的發生與染色體異常有關,且帶有一定的遺傳傾向,與中醫的理論亦相吻合。
骨l能夠生血,溫熱毒邪深伏於骨髓中,暗耗人體精血,致使機體精虧血少,形體失充,故形體日漸羸弱,血液化生不足,故呈現一派虛損之象。許多白血病病人並不是一出生馬上發病。這是因為體質有盛衰,溫熱毒邪有多寡。溫熱毒邪深伏骨髓,雖能消灼人體精血,但人體正氣有一定調節作用,若溫毒較輕,消灼精血速度亦慢,人體陰陽雖有輕度失衡,但通過人體正氣的調節,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不至發病。若溫毒漸盛,精血大虧,超過了正氣的調節作用,白血病便因之而作。
二、察病機,熱鬱骨,由裡外發
一般溫病,按其初發病位的淺深,分為新感與伏邪溫病。新感溫病,邪從外受,發病後按衛→氣→營→血的層次傳變;伏邪溫病,邪氣早伏於裡,發病後按血→營→氣→衛的層次傳變。白血病既為溫熱胎毒早伏於裡,發病後亦應由裡外迫。白血病病位在於骨l,l為血源或血庫,較血分部位尤深,故發病後有從骨髓到血分,再到營分,然後氣分、衛分的傳變傾向,常可一發病即見耗精動血,甚或擾神閉竅而見一派危急之象,或熱毒極盛,迅速外蒸,一發病即見髓、血、營、氣、衛俱病,與伏邪溫病的發病和傳變頗相類似。熱毒迫血妄行,血不循行而外溢,則見斑疹與各種出血見症。熱擾心營,神明失守,則夜寐不安,甚則神昏譫語,熱蒸於外,則見高熱,因非表熱,故雖有汗而熱不減。熱毒蘊結於骨髓,故常骨節疼痛。腎主骨生髓,熱毒內鬱日久,精l早傷,水不涵木,則致肝腎精血俱虧,不能充養四肢肌肉,則見形瘦體倦,舌瘦;精血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少華或蒼黃,或?白;精血虧損,筋脈失濡或血熱過盛,燻灼肝經,則可見肢體攣急或抽搐等動風之象。精虧血少,脈道失充則血行遲滯,加之離經之血的停蓄,則可致瘀血內阻而見Y積(肝脾腫大)、瘰癧(淋巴結腫大)、面色黧黑、肌膚甲錯。熱毒內盛於營血,故舌質紅絳或紫絳。熱盛精傷則脈細數,熱毒蒸迫,正氣大傷則可見脈虛大,但骨髓深伏之熱未除,故脈搏重按常弦急有力。由此可見,白血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熱毒蘊鬱骨,由裡而外蒸發,熱結,耗血,動血,停瘀並存,涉及l、血、營、氣、衛五個層次,病變錯綜複雜,非一般溫病可比。
三、論治法,清熱涼血,滋腎宣鬱
《內經》雲:“熱者寒之”、“溫者清之”,“火鬱發之”,葉天士更具體地指出溫病熱在營血的治療大法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白血病病因是熱毒,自當清熱解毒。白血病病在骨髓,比血還深,一發病常擾血竄營,故當涼血散血。
涼血即用寒涼之品解除血分熱毒。熱在血分,動血閉竅,病情深重,故白血病的治療首先應用寒涼入血之品,直折其熱,常用藥物如赤芍、茜草、白頭翁、生地榆、鬼箭羽等。
散血指用活血化瘀之品,消除動血造成的瘀血,同時發散血中的鬱熱,常用藥如片薑黃、茜草等。
白血病為熱毒久伏骨髓之中,消灼人體精血,精血傷則正氣不支,熱毒更加肆虐,故在涼血的同時尚須配入甘寒育陰、鹹寒滋腎之品,生陰血、填精髓,“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精血生,血液得以稀釋而運行暢利,亦能促使瘀滯之消散,常用藥如生地、玄參、沙參、麥冬、知母等。
宣鬱即宣通氣機之鬱閉。白血病熱毒鬱伏於骨髓,由裡外發,治療時除涼血散血外,還應宣暢氣機,遂其裡熱外達之性,促使裡熱外散,此為治療營血熱盛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猶如室內悶熱,敞門開窗,則裡熱立散。因此,我在治療白血病時,不論有無氣分高熱,常配以輕清宣透氣分之品,暢達氣機,宣開鬱閉,以冀營血分熱毒能透出氣分而解。常用藥如銀花、連翹、大青葉等。尤其常用杏仁開氣分之鬱,片薑黃行血分之滯,使氣血暢行,裡熱易於外達。
我在辨證治療的同時,亦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如青黛。青黛入肝經,清肝瀉火,涼血解毒,是治療白血病不可多得的良藥。但青黛味極苦,一般宜裝入膠襄吞服。
總之,對於白血病的治療應以清熱涼血、滋腎宣鬱為大法,在這個前提下,再結合伴隨症狀隨症加減。如神昏加安m牛黃丸;痙厥加鉤藤、菊花、紫雪丹;便秘加大黃等。
四、白血病合併癲癇病例一則
李某,女,8歲。1987年6月17日來診。患兒於1985年3月開始出現發燒,肝脾、淋巴結腫大及皮下出血,當時在北京某大醫院就診,查血色素8.3克%,白細胞2700/立方毫米,幼淋細胞1%,血小板62000/立方毫米,做骨l檢查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經髓內注射進行化療,病情有所好轉,肝脾縮小到肋下1釐米,淋巴結亦縮小。後在門診繼續治療,病情時有反覆,常見皮下出血,並於1987年6月開始出現癲癇發作現象,遂來請我診治,當時見證:面色萎黃,皮下紫斑,心煩急躁,夜寐不安,大便乾燥。每日發作抽搐及怪叫數次。口乾舌紅,脈象弦細滑數。血色素9.2克%,血小板13萬/立方毫米,白細胞15000/立方毫米。
辨證:熱入營血、肝風內動。處方:沙參10克,玉竹10克,元參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茅蘆根10克,水紅花子10克,焦三仙10克,鉤藤10克,珍珠母20克,青黛4克(衝)。
七劑後,皮下已無紫斑,抽搐及怪叫偶作,但仍心煩,夜寐欠安,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象細數。
辨證:營熱未盡。仍以前法進退。處方:沙參10克,玉竹10克,元參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丹參10克,知母10克,鉤藤10克,生牡蠣20克,大黃0.5克,青黛4克(衝),水紅花子10克。
七劑後,夜寐漸安,大便如常,抽搐及怪叫數日偶發一次。
後以該方為主,有時合以升降散加減治療,患兒病情一直穩定。現血色素12克%,白細胞5700/立方毫米,血小板29.7萬/立方毫米,未見幼淋細胞。目前患兒仍間斷用藥,以鞏固療效。
白血病若合併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預後更差。本案抓住熱伏骨l,內盛於營血這一病機關鍵,在治療上以清營透熱,活血填l,滋肝熄風之品諸法並用,故能獲比較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