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14 18:47

  攝入熱量的多少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控制我們體重的最重要部分,也是選擇食物種類的標準。很多人都認為,每天只要吃含大約2000大卡熱量的食物就好,至於吃的是甚麼,完全無關緊要。
  當然不是。
  研究人員發現,肥胖並非均由攝入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而是與擾亂代謝的食物有很大關係,這篇研究發表於《公共衛生營養》(Public Health Nutrition)雜誌上。該研究的作者,聖路加醫院心血管研究人員詹姆斯?迪尼可蘭東尼奧(James DiNicolantonio)認為,不關注食物(比如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和糖類)對新陳代謝起的作用,而只是對其卡路里進行計數是毫無意義的。
  無須刻意迴避高熱量的食物,比如牛油果,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而很多低熱量的食物可能不那麼適合你的新陳代謝。
  “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人群肥胖的問題,並且迄今沒有有效的控制辦法,” 迪尼可蘭東尼奧說,“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並非死於肥胖,而是死於慢性代謝性疾病。”
  熱量並不都是等價的
  迪尼可蘭東尼奧介紹說,大眾關於膳食的普遍觀點是,“一卡就是一卡,”所以你吃甚麼並沒有關係,只要你吃的熱量不是太多。但是,迪尼可蘭東尼奧認為,這種說法並非總是正確的,熱量並不都是等價的。從蔗糖,玉米糖漿,土豆,白米飯,穀類,以及任何白麵粉製品中產生的卡路里,與蔬菜或全麥中產生的卡路里對人體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迅速改變血糖,使胰島素水平上升,之後再降低血糖水平,使人體渴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這最終創建了一個“循環的過度消費” ,迪尼可蘭東尼奧說。
  “事實的真相是,一些種類的熱量會壓制人的食慾,促進能量利用,而其他的熱量會促進飢餓與能量儲存,”他說。“所以,當一些熱量給大腦和身體發送消息說‘我吃飽了,做好了行動的準備了,’其他的熱量則發送消息說,‘我還餓著呢,只想躺在沙發上。’並非所有的熱量都是相同的,所以,為了保持健康的體重和更健康的身體,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我們所選擇的熱量。”
  代謝健康
  那麼,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重點放在你新陳代謝的健康和你所選的食物對新陳代謝健康的影響上,而不是放在食物的卡路里數量上,迪尼可蘭東尼奧說。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把思想由“卡路里數量為重點的思想”轉向“更細緻入微的思想”。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會消耗更少的含糖的酸奶(這聽起來似乎很符合低卡路里標準),而轉向擁抱一碗堅果――即便後者的卡路里可能更高。
  擾亂代謝的食物果汁;
  麵包、麵食;
  精製穀物;
  低脂但高糖的奶製品;
  熱量豐富,但代謝健康的食物堅果;果仁奶油;牛油果;橄欖;全乳製品。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說法,代謝綜合徵或慢性代謝性疾病,與一組會提高心臟疾病,糖尿病,中風和其他健康問題患病風險的危險因素有關。這些危險因素包括腰圍過大或腹部肥胖,甘油三酯(血液中的一種脂類)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水平降低,血壓升高和空腹血糖升高。
  有趣的是,有一些肥胖的人被認為是健康的,並且他的代謝也是健康的,他們沒有上述的危險因素。一篇發表於2012年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文章中,研究者發現,肥胖或超重但代謝健康的人群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疾病)的風險並不比瘦子但不健康的人高。
  “眾所周知,肥胖與大量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相關,”這篇研究的作者弗朗西斯科?奧爾特加(Francisco Ortega)博士說。“不過,似乎肥胖的人中有一部分人而不會發生肥胖相關代謝併發症。他們可能比其他肥胖的人心肺功能更好,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這些肥胖但代謝健康人群在疾病或過早死亡方面風險低到甚麼程度。”發生這種情況可能的原因是這些肥胖但健康的人更喜歡高卡路里但健康的食物。
  “承認並非所有的熱量對身體的影響都相同是至關重要的,而‘一卡就是一卡’的理論與此相悖,”杜蘭大學營養學教授莉迪亞?巴茲諾(Lydia Bazzno)說。“這些宏量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在我們體內的代謝途徑並不相同,它們產生不同的感覺,觸發不同的激素和細胞信使,在體重和疾病風險方面產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在購買所謂的“低脂肪,零卡路里”食品之前,請從更明智、更細緻的角度想一下新陳代謝的問題。
  一個無論“吃多少”還是“吃甚麼”,你都管不住嘴,所以瘦和健康都不關你事。

對減肥的認識相關文章
據近年來世界各地各類問卷調查顯示,失眠病症的發病率在30%左右,而有睡眠問題者要超過50%。《2006年中國6個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大城市半數左右成年人在過去一年中曾經不同程度為失眠所困擾。然而,另一份調查資料卻顯示,僅有20%左右的失眠患者主動去醫院就診,其中只有極少數會求助於專科醫師,有近10%的患者從未接受過藥物治療或採用其他方法改善睡眠。由此可見,當今雖然失眠現象較普
發布於 2023-02-26 10:11
0評論
癲癇俗稱“羊癲瘋”、“豬母癲”,古希臘醫學稱之為“神聖的疾病”是一種相當常見和古老的疾病,癲癇的發生率約0.3-1%的人口。大腦皮質上平時會一直放出微量的電波,以便維持腦的正常功能。如果這些細胞同時放出過強的電波,則會引發癲癇的發作。因此當大腦皮質上的腦細胞瞬間不受控制地亂放電,導致臨床上出現抽搐、失神、幻覺、錯覺或異常行為等發作現象,而且會反覆的出現,這就是癲癇。癲癇發作通常是短暫的,自己會停
發布於 2023-03-22 18:01
0評論
中醫將沙眼分為肝腎虧損型、氣血兩虧型和風邪外襲型,前者表現為流淚清稀,視物模糊,伴頭痛、耳鳴或腰痠不適;氣血兩虧型常見流淚,長時間看東西伴有面色不佳,易忘事,疲乏無力,或見於產後婦女;風邪外襲型表現為平時兩眼乾澀不適,有風時眼淚增多,伴有頭痛。對肝腎兩虧損型可選用明目地黃丸、杞菊花地黃丸等,1丸/次,2次/日;外敷撥雲眼膏、風火眼膏、馬應龍八寶眼膏等。對氣血兩虧型可服十全大補丸(煎膏)和人參養榮
發布於 2022-12-28 11:21
0評論
一、從中醫的整體觀看腫瘤:腫瘤常發病於人體的某一部位,但是與人體的整個機能有關。中醫認為腫瘤是瘀血、積滯、痰飲、熱毒等致病因素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聚結而成的。不同部位的腫瘤,由於所主的臟腑不同,病機也不一樣,比如頸部、咽喉部的腫瘤,與氣鬱痰凝有關;乳腺、子宮、卵巢部位的腫瘤多與肝鬱血滯有關;肝臟的腫瘤與溼熱鬱火有關;胃腸道的腫瘤與水飲不化,溼熱淤滯或寒溼積滯有關。中醫認為任何部位的腫瘤與發生部位的
發布於 2023-01-19 06:11
0評論
隨著寒冷的冬季到來,患有前列腺炎而到我的門診求治的病人逐漸多起來。他們的症狀和主訴多種多樣,包括尿頻、尿不盡感、尿道瘙癢,腰痠背痛,陰囊潮溼,會陰、腹股溝或陰囊、睪丸酸脹疼痛感,性生活後這些症狀加重,尤其腰痠背痛、腹股溝或睪丸酸脹疼痛感更加明顯等等。雖然他們的症狀多樣,但超過90%病人具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對前列腺炎非常瞭解;已經在很多醫院就診過,手裡拿著厚厚的檢查單,花了很多治療費,但沒有很好
發布於 2023-02-14 17:22
0評論
近視兒童,恐懼戴眼鏡 一直以來,近視就像是與學習捆綁的問題一般共同出現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據統計,上海市小學生近視眼的患病率約為30%,中學生約為60%。對於兒童近視,許多家長存有一些誤區。比如錯誤地拒絕給近視兒童配戴眼鏡。 用眼皆莫過度 兒童的眼球仍處於發育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改變。過度用眼和不良的用眼習慣都非常容易促使近視的發生。對於近視的預防主要應放在改善視覺環境方面,養成良好的讀
發布於 2023-02-24 02:46
0評論
中醫認為:肺為嬌髒,是五臟之華蓋,主氣,又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無論外感內傷,只要病邪侵及肺臟均能導致咳嗽,所以咳嗽雖然是一個小毛病,但其中蘊含的中醫哲理是非常深奧的,治療咳嗽的用藥要從肺臟的生理功能上出發,即要祛除病邪,又要順乎其生理特點,無傷其正。在此,就本人對咳嗽的點滴體會介紹於大家。中醫治療咳嗽的用藥法則:宣法:肺氣通於膚表,,又居於上焦,有宣發津液,撒佈五臟的功能。在治療咳嗽時要注意肺
發布於 2023-02-23 01:06
0評論
中醫學雖無“尿崩症”之命名,但是古代醫學典籍《外臺秘要》引《古今尿驗》中有類似此症的記載:“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皮甘者,皆是消渴病也。”《諸病源侯論》說:“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寒,不能約水故也。”臨證中,此類病人多無“尿甘”之徵象,只是飲多、溲多。因此,認為此病乃是屬於下焦虛寒,膀胱不能制約,腎關門不利之尿崩症。 《內經》指出“腎為胃之關”,脾陽有賴腎陽之燻蒸而腐水谷。故患者多神疲畏寒,主
發布於 2024-03-26 07:37
0評論
1969年Robinow等首先報道了4例有明顯畸形的患者,描述了一種罕見的以肢體中部短小、半椎體、特徵性的面部畸形和生殖系統發育不足為主要特點的新的矮小綜合徵。該綜合徵的發病率很低,理論上約是1:500000,男女比例約為1:1,而實際發病率更低,因為有5%~10%的患者在嬰幼兒期間因無法存活而失去統計。到2002年為止,文獻報道了100多例該綜合徵,複習英文文獻發現2002至2009年新增病例
發布於 2023-01-01 11:40
0評論
撫今追昔,自從六十年代初我和秦伯未先生共同研討中醫藥治療白血病的方法以來,三十個春秋已經流逝。而今,白血病仍然象一頭巨魔,年復一年地吞噬著千百萬人的生命。三十年來,我經過了一個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較成功的艱難歷程,對白血病的認識漸深,體會漸多。在此,我把自己一得之見提供給同道,供參考指正。一、辨病因,熱毒為本,體虛為標六十年代,秦伯未先生和我共同發表了“中醫治療白血病的初步體會”
發布於 2023-01-18 11:2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