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副對聯:
上聯――癢癢撓,撓癢癢,癢癢就撓撓,撓撓還癢癢,越撓越癢 下聯――刮刮樂,樂刮刮,刮刮常樂樂,樂樂又刮刮,邊樂邊刮。
相信幾歲小孩都知道,癢癢最直接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撓撓。別看這動作簡單,小動作卻蘊含著大道理。
在古代,其實外科包括了現今的外科和骨科等筋、脈、肉、皮、骨的疾患,現今已經被細化了,“癢”這個症狀其實皮膚科多見,但骨科有時也可以見到如此症狀,其實癢癢了撓撓,這個小小的動作蘊含著大大的中醫道理。下面我來談談自己對癢了為甚麼要撓的道理的理解。
《內經》有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可以看出,在祖國醫學中,癢與“心”密切相關。這個心,是形與神俱的心,而不是解剖學上的心。《諸病源候論》說“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於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衝擊為痛,故但瘙癢也。”《外科證治全書》也記載說“癢風,遍身瘙癢,並無瘡疥,搔之不止。”在祖國醫學中癢與“風”的關係也是甚大的。風邪可分內風、外風。血熱、血虛生內風;外邪風邪致營衛不合,二者皆可致癢。所以我們還可以大膽的這樣猜測一下,癢多虛。
通過以上的推理,不難看出,癢癢之後撓的動作包含身、心兩大作用。用中醫的觀點來看可以理解為調神、調身。
首先讓我們論說為甚麼撓可以調神。從感官角度來說,撓這個動作給癢癢的人以心理方面的暗示,這個動作是有意義的,甚麼是有意義,就是止癢。再者,“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實際上《內經》早已認識到心主血脈,內灌五臟六腑,外濡四肢百骸,皮肉經筋,氣血運行,無處不到,若氣血瘀滯則諸證蜂起,故血脈瘀滯所致之痛癢之證皆可從心論治。心主血脈,通於夏氣而為火髒,屬陽中之太陽。癢者,表皮之疾也,心為陽而“部於表”。實際上中醫所講之“心”,與現代醫學的心腦系統關係非常密切。
據2009年8月7日的《科學》雜誌報道說,科學家們已經查明瞭小鼠體內的一組對瘙癢刺激進行反應的神經元,改組神經元會通知腦部現在是開始瘙抓的時侯了。這些發現本身也撓到了神經科學的一個長期的癢處:即神經系統是否對痛覺和瘙癢的感覺以同樣的方式進行處置。研究人員對瘙癢是否基本上不過是疼痛的一種形式或體內是否有專門的瘙癢、疼痛及其它感覺的神經通路進行過辯論。迄今為止,有關這一假說的證據仍然不甚一致,但由Yan-GangSun所做的一項新的研究應該有助於息止這一爭議。研究人員過去曾經確認了一種叫做GRPR的神經元受體是感受瘙癢刺激但卻不感受疼痛刺激的受體。實際上我們可以大膽的把它理解為“心病可用心藥醫”。
以上淺談了撓的調心的作用。下面讓我們討論一下為甚麼撓可以調身。
前面我們說過癢多虛、多與風有關係。而撓這個動作,正式為了調治這兩點而產生的。《素問?陽明脈解論》有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意為:四肢是人體陽氣(陽經)起發的部位。王冰雲:“陽受氣於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高士宗雲:“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四肢者,諸陽之本也。”近人有謂“本”為“末”之誤者。餘以為該句經文的“本”字可解作“標誌”、“象徵”等,即四肢為人體陽氣的標誌、象徵,可以體現人體陽氣的盛衰。換言之,人體陽氣的盛衰,可驗之於四肢。上肢手指末節為諸陽氣流轉至末節,用手搔抓皮膚實際上就是為皮膚輸注陽氣。癢多虛,得陽助,可長陽化陰,調和營衛,以達到止癢的目的。
眾所周知,有風則疏散之,風性遊走,走躥與皮膚表面,撓這個動作,通過來回騷刮皮膚,可以達到疏散風邪的地步。我們都知道,撓這個動作只能暫時止癢,正說明騷刮只能疏散表面的風邪。單憑撓這個動作,不能達到徹底止癢的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外部的化學刺激讓皮膚局部產生免疫反應,從而刺激皮下神經使其產生瘙癢的感覺。外部的物理刺激就是直接刺激皮下神經。人的神經有一個閾值,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觸發電位傳送到大腦讓人感覺到這個閾值。有兩個階段,當受到的刺激沒有達到第二階段而超過第一階段的時候表現為癢癢;超過了第二階段感覺到的就是疼痛。也可以說癢癢其實是輕微的疼痛,只不過及其輕微。之所以抓了感覺會好一點,是因為搔抓的動作已經超過了神經閾值的第二階段,讓疼痛感超過了之前,而這個動作產生的輕微的疼痛是你可以接受的,所以就不會感覺那麼癢癢不舒服。
雖然說癢癢比疼痛輕微,但是他所傳送給大腦的刺激不比第二階段的疼痛所帶來的不適感弱,所以搔抓以後覺得不那麼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