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腺、膽道以及胃、空腸吻合術後的上段空腸等部位,可有嘔血及便血等症狀,嘔血需與咯血相鑑別,嘔血自消化道而出,有時夾雜胃內容物,一般呈棕褐色或呈咖啡色。若消化道出血,因排洩物中含有陳舊血液,大便呈柏油粘稠狀。如果消化道出血量多,則可嘔出暗紅、甚至鮮紅色血液;大便也有可能夾雜鮮紅色血液,如果出血位置在上消化道,,患者有可能只有嘔血,而沒有便血或黑便。
步驟/方法:
1、 周圍循環衰竭。當出血量較大或者止血不及時,患者身體較弱,有可能會出現因循環灌注不足引起的周圍循環衰竭,可見口唇淡白,頭暈、心悸、出汗、乏力等症,甚至休克暈厥。此時因積極補充血容量,觀察病人尿量,平衡出入。
2、 體溫異常升高。體溫升高以低熱為主,不伴寒戰、盜汗,無規律性,一般溫度在37-38攝氏度,持續時間較短。此症狀也是因人而異,部分病人臨床上未見發熱,具體發熱原因尚不清楚,發熱機制較為複雜,可能與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有關。
3、 氮質血癥,因血液屬於蛋白質,血液經消化道吸收後血液中尿素氮短暫升高,醫學上稱為腸源性氮質血癥。常於一次出血後數小時開始上升,24~48小時達高峰,但經代謝後越數天可降至正常。
注意事項:
大多數前來就診患者因出現嘔血或黑糞判斷為消化道慢性出血,因人而異,部分患者還未發現嘔血及黑便是就出現了周圍循環衰竭、或者休克,所以需要醫生及時掌握患者既往病史,積極完善相關檢查,排出其他疾病,做到早期發現、明確病因,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