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希望有一個健康、聰明、活潑的小寶貝,使得家庭充滿溫馨和快樂。但有些疾病會給孩子和家庭帶來長期的痛苦,比如小兒腦癱,由於該病在嬰兒時期容易被忽視而漏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最終留下殘疾而苦不堪言。但如果能得到早期的診斷、治療,並制定相應的功能訓練方法,則可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並最大限度地防止肢體畸形的出現和發展。因此瞭解並及早發現腦癱成了家長們必須掌握的常識。
甚麼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是指妊娠期至新生兒期,由於腦組織發育異常或受損,失去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控制,表現為受累部位肌肉張力增高、反射亢進和隨意運動失調的一種疾病,可伴有小腦的損害。約佔出生人口的0.4%,性別無明顯差別,多在嬰幼兒時期被發現。由於該病給患者的生活、工作乃至護理帶來諸多不便並可能伴隨一生,因此,治療問題長期困擾著千千萬萬個家庭。但早期的治療和康復訓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更好的改善肢體功能活動,提高患孩的自理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小兒腦癱是怎麼得的?
小兒腦癱的致病因素可分為三類:
1、產前因素,約佔30%,如父母近親結婚、基因變異、母親孕期病毒感染以及藥物或放射性元素損害等均可導致胎兒腦組織的發育缺陷、異常。
2、產中因素,約佔60%,如早產、難產、羊水早破、臍帶繞頸、窒息以及麻醉藥、助產器械的使用等均可導致腦缺氧、腦組織損傷。
3、產後因素,約佔10%,如腦炎、腦膜炎、顱腦外傷、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導致腦組織的的損害。
小兒腦癱有哪些類型?
由於腦組織受損部位的不同,根據症狀特點,臨床上可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強直型、震顫型、混合型等,以痙攣性為多見,約佔60%。
小兒腦癱的早期有甚麼特點?
小兒腦癱主要表現為運動功能、協調動作、智力、語言的發育遲緩或障礙,以及姿勢的異常,比如頭頸僵硬,四肢緊張、伸張困難,雙手緊握不能抓物,雙腿交叉不能分開,足尖蹬地,或出現手足無目的、不自主的動作,或手足動作不協調等。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以上異常或功能活動發育滯後時,就應該引起重視,及早到醫院診治。
小兒腦癱如何治療?
目前,對小兒腦癱的治療尚缺乏“根治”的辦法,但通過臨床治療和訓練,能改善肌肉的不平衡狀態,從而使肢體肌肉運動協調,改善肢體的活動功能。
1、非手術療法:主要有點穴按摩、針灸理療、功能康復、藥物治療等。中醫點穴源於少林武術點穴的演變,是在病人身體特定部位上施行點、按、叩等手法的一種治療方法,對小兒腦癱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三歲以下患者療效更為明顯。科學研究表明,點穴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的機理是活血化瘀(科研課題已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部級科研成果),通過點穴治療,可疏通經脈,鬆解軟組織粘連,使肌肉痙攣得到鬆弛或緩解;同時通過訓練與鍛鍊,加強或改善其拮抗組肌肉的力量,糾正肌肉的不平衡狀態,使肢體的活動功能更為協調。
2、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尚有較嚴重畸形存在時,較大的患兒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矯正畸形,緩解肌肉痙攣,平衡肌肉力量,穩定關節,改善肢體功能。手術方式包括腱性手術、骨性手術、神經外科手術三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醫生運用“脊神經後根切斷術”(即SPR手術)治療痙攣型腦癱以來,技術日漸成熟,療效較為確切,得到大家的認可。
小兒腦癱可以預防嗎?
對準爸爸媽媽來說,瞭解孕、產、育的基本知識,可以減少小兒腦癱的發生的可能性。因此要注意:禁止近親結婚;做好婚前檢查;孕前夫妻雙方及孕期應避免接觸放射性元素,戒菸酒;孕婦應防止感染病毒性疾病的發生,避免不合理用藥,做好圍產期保健;產中及產後避免顱腦的損傷;接種疫苗,防止流腦、乙腦等傳染病,一旦發生應儘早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