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溼疹是由於稟賦不耐,脾虛溼熱,或兼有外感風邪,內外邪相搏,風溼熱阻於肌膚。急性期以溼熱為主;亞急性期以脾虛溼熱為主;慢性期以血虛風燥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繼續加大對 "三高 "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瞭解 "三高"。
1.溼熱浸淫證
發病急,皮損潮紅灼熱,瘙癢不休,滲出液汁,伴有身熱,煩躁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治療以清熱利溼為主,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為主。本方的原則是:。龍膽草6克,甘草6克,梔子9克,黃芩9克,柴胡9克,生地30克,木通10克,薺菜10克,澤瀉10克,當歸10克。溼氣重者加黃柏10克、地膚子15克;熱氣重者加白茅根15克、生石膏30克;瘙癢嚴重者加白鮮皮15克、地膚子15克;大便乾燥者加蒺藜10克。 strong> 2.脾虛溼盛
發病緩慢,皮損暗紅、瘙癢,水泡滲出少,鱗屑明顯。舌苔白膩,有的還伴有瘙癢,有的還伴有瘙癢,有的還伴有瘙癢,有的還伴有瘙癢,有的還伴有瘙癢。舌質淡而胖,舌苔白或膩,脈緩。治療以健脾利溼為主,方以除溼和胃苓湯加減。方解:本方是以白朮為基礎的。白朮、厚朴、陳皮、茯苓、澤瀉、赤茯苓、白朮、滑石、防風、梔子、木通各10克,肉桂、甘草各6克;若溼氣下注,加黃柏、川牛膝各10克;若瘙癢嚴重,加烏梢蛇、白蒺藜各10克。如皮膚隨時間變黑,加丹參20克,當歸10克。
3、血虛風燥證
病程較長,皮損顏色深或有色素沉著,粗糙肥厚,或有脫屑,瘙癢不已。伴有口乾、皮膚乾燥、食慾不振、腹脹。舌質淡,苔白,脈細而弦。治以養血潤膚,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加減。主治:當歸飲子加減。在此基礎上,再加用當歸飲子加減;方中用當歸飲子加減;方中用當歸飲子加減;方中用當歸飲子加減。合併感染可以用黃連、紫花地丁、野菊花、大青葉來清熱解毒。在急性期,儘量不要使用蟲類藥物。
外治溼疹還應注意本病 "以溼為本,本從溼出,再從熱出 "的特點,辨證應用外用藥。在此基礎上,還需注意 "溼 "與 "熱 "的關係。"溼 "指的是溼潤,"熱 "指的是溼潤。急性期無糜爛、滲出,可用三黃洗劑外敷。亞急性病變,可用黃連膏甘草油調劑外敷,或青黛散麻油調劑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