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高的高低與血漿蛋白濃度有很大關係,許多血漿蛋白異常的疾病都可以表現出明顯的高粘滯症狀,如巨球蛋白血癥、多發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某些膠原性疾病等。由於血漿中蛋白含量的異常升高,使血漿粘度明顯升高,進而使血液粘度升高。另外,血漿蛋白的增加也可以導致紅細胞的聚集,特別在低切變率時更為明顯,從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升高。
原發性或繼發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燒傷、嚴重脫水、高原環境、長期缺氧等都可造成紅細胞數量的明顯增多,從而導致血液粘度升高。我們曾觀察到飛行員的血液粘度和紅細胞數量增高的現象。鐮狀細胞貧血症、異常血紅蛋白症、球形細胞增多症等常可導致紅細胞流變特性的惡化,如紅細胞內粘度升高、聚集性增加、膜的穩定性和流動性下降,使得血液在流動時阻力加大,紅細胞更易受到破壞。但有些血液病如貧血等症,血細胞濃度降低,雖然也伴有紅細胞流變行為的異常,但全血粘度可能是正常的甚至是降低的。
紅細胞彼此之間的聚集能力直接影響低剪切率的粘度。高切變率時的血液粘度主要由紅細胞的變形性產生,而紅細胞內粘度是影響紅細胞變形性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很多疾病的血液粘度改變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如心、腦血管疾病的紅細胞濃度、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升高,紅細胞變形性下降。心肌梗塞後,紅細胞、血小板聚集物明顯增多。我們曾對實驗用動物“易卒中型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血液粘度等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高血壓組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聚集性明顯高於正常組,而紅細胞變形性無明顯改變。這是高血壓不同於其它心血管病的地方。另外,如糖尿病、外周動脈性疾病、高血脂、腫瘤等也都可觀察到血液流變指標惡化的趨勢。
“血稠”人莫愁
隨著血液流變學的深入研究,高黏稠血癥已成為當今的“時髦病”。由此而興起的“中風預測”種類之多,不勝枚舉,如化驗的、電腦的、計算機的等等。而且,不僅各級醫院裡有,藥店裡有,大街上擺攤“義診”者也有。
血稠究竟是怎麼回事?血稠怎麼辦呢?又該如何予以正確對待呢?
血稠是症不是病
血稠並非獨立性疾病,但臨床上有很多疾病,如動脈硬化、腦血栓、心肌梗死、高血壓、糖尿病、阻塞性視網膜炎以及慢性肝腎疾病等都與血稠有著密切關係。這是因為當人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時,血液流速減慢,機體組織所獲得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相對減少,特別是過多的紅細胞的老化、硬化,發生紅細胞集聚,加重血稠而發生凝血,出現血液凝集塊、造成血管栓塞,從而發生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有人對此形象地比喻說:就像在狹窄的馬路上,擁擠著過多的破舊的汽車,隨時都可拋錨、堵車,以至於發生運輸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