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體針療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上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後溪、內關 、中脘、建裡等;第二組取下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公孫、內庭 、下脘、水分、天樞等。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選用雙側14~16個穴位。
另外,第三組穴位應根據受累關節或受累器官情況,選用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關神經節段區內的穴位,並與上述兩種處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選用28~30號毫針,直刺合谷、內關1.2±0.2寸,直刺後溪0.8± 0.2寸,直刺中渚0.6±0.2寸,直刺中脘、建裡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陰交 1.4±0.2寸,直刺公孫、太溪、內庭0.8±0.2寸,直刺下脘、水分、天樞1.4±0.2寸。
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中等強度的捻轉手法為主,捻 轉的幅度為2~3圈,捻轉的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每穴行針5~10秒。
3.按語:治療本病的取穴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考慮對局部機能的調節和鎮痛,故取用 局部穴位,如上肢的合谷、中渚、後溪、內關,下肢的公孫、內庭;二是考慮對整體免疫機能的 調節,故取用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這些穴位能夠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功能,對本病的 治療具有積極作用;三是考慮對脾臟功能的調節,故取用中脘、建裡、下脘、水分、天樞。脾臟 是機體最大的淋巴組織,發生變態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時,機體所產生的抗體,一部分 即來源於脾臟。脾臟分佈著來自T6~T10節段的交感神經,中脘、建裡、下脘、水分、天樞就是分 布在T6~T10節段神經支配區內的穴位。下肢的公孫、內庭等穴位也能夠調節機體的免疫機能,對 本病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
二 電針體穴療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上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後溪、內關 、曲池、中脘、建裡等;第二組取下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公孫 、內庭、下脘、水分、天樞等。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選用雙側8~12個穴位。
另外,第三組穴位應根據受累關節或受累器官情況,選用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關神經節段區內的穴位,並與上述兩種處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進針操作與體針療法一樣,第二步為電針療法操作方法。第 一步操作完畢後,在第一組的上肢的穴位與腹部穴位之間,在第二組的下肢的穴位與腹部穴位之 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採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 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雙側的10~14個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電針治療20分鐘,每天治療1 ~2次。沒有接電療儀的穴位,按普通體針療法進行操作。
三 灸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上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後溪、內關 、上脘、中脘、建裡等;第二組取下肢與脾臟相關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公孫 、太沖、內庭、下脘、水分、天樞等。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每次選用雙側14~16個穴位。
另外,第三組穴位應根據受累關節或受累器官情況,選用受累關節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 關神經節段區內的穴位,並與上述兩組穴位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選雙側8~12個穴位即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鐘,使 局部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宜。每日治療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