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一)細菌因素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於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製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溼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二)病毒因素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係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三)遺傳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四)性激素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後,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溼、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認為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普遍承認。具有HLA-DR4和DW4型抗原者,對外界環境條件、病毒、細菌、神經精神及內分泌因素的刺激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當侵襲機體時,改變了HLA的抗原決定簇,使具有HLA的有核細胞成為免疫抑制的靶子。由於HLA基因產生可攜帶T細胞抗原受體和免疫相關抗原的特性,當外界刺激因子被巨噬細胞識別時,便產生T細胞激活及一系列免疫介質的釋放,因而產生免疫反應。
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使B細胞和漿細胞過度激活產生大量免疫球蛋白和類風溼因子(RF)的結果,導致免疫複合物形成,並沉積在滑膜組織上,同時激活補體,產生多種過敏毒素(C3a和 C5a趨化因子)。局部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因子如IL-1、腫瘤壞死因子a、和白三烯B4,能刺激我形核白細胞移行進入滑膜。局部產生前列腺素 E2的擴血管作用也能促進炎症細胞進入炎症部位,能吞噬免疫複合物及釋放溶酶體,包括中性蛋白酶和膠原酶,破壞膠原彈力纖維,使滑膜表面及關節軟骨受損。 RF還可見於浸潤滑膜的閃細胞,增生的淋巴濾泡及滑膜細胞內,同時也能見到IgG-RF複合物,故即使感染因素不存在,仍能不斷產生RF,使病變反應發作成為慢性炎症。
RF滑膜的特徵是存在若干由活性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其它細胞所分泌的產物,這些細胞活性物質包括多種因子:T淋巴細胞分泌出如白介素Ⅱ(IL-2)、IL-6、粒細胞-巨噬細胞刺激因子(GM-CSF)、腫瘤壞死因子a、變異生長因子β:來源於激活巨噬細胞的因子包括IL-1、腫瘤壞死因子a、IL-6、GM-CSF、巨噬細胞CSF,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由滑膜中其它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長細胞)所分泌的活性物質包括IL- 1、IL-6、GM-CSF和巨噬細胞CSF。這些細胞活性物質能說明類風溼性滑膜炎的許多特性,包括滑膜組織的炎症、滑膜的增生、軟骨和骨的損害,以及 RA的全身。細胞活性物質IL-1和腫瘤壞死因子,能激活原位軟骨細胞,產生膠原酶和蛋白分解酶破壞局部軟骨。
RF包括IgG、IgA、IgM,在全身病變的發生上起重要作用,其中IgG-RF本身兼有抗原和抗體兩種結合部位,可以自身形成雙體或多體。含IgG的免疫複合物沉積於滑膜組織中,刺激滑膜產生IgM0、IgA型RA。IgG-RF又可和含有IgG的免疫複合物結合、其激活補體能力較單純含IgG的免疫複合物更大。
1.關節病變
(1) 滑膜的改變:關節病變由滑膜開始,滑膜充血、水腫。以靠近軟骨邊緣的滑膜最為明顯。在滑膜表面有纖維蛋白滲出物覆蓋。滑膜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少量多核粒細胞浸潤。在滑膜下層浸潤的細胞,形成“淋巴樣小結”,有些在小血管周圍聚集。滑膜表層細胞增生呈柵欄狀,表面絨毛增生。在晚期大部分浸潤細胞為漿細胞,關節腔內有滲出液。
(2)肉芽腫形成:在急性炎症消退後,滲出波逐步吸收。在細胞浸潤處毛細血管周圍成纖維細胞增生明顯。滑膜細胞成柱狀,呈柵欄狀排列,滑膜明顯增厚呈絨毛狀。滑膜內血管增生,滑膜內血管增多,即成肉芽腫,並與軟骨粘連,向軟骨內侵入。血管內膜細胞中有溶酶體空泡形成;血管周圍有漿細胞圍繞,滑膜內並可見“類風溼細胞”聚集。
(3)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的改變:由於由滑膜出現的肉芽組織血管導向軟骨內覆蓋侵入,逐漸向軟骨中心部位蔓延,阻斷了軟骨由滑液中吸收營養,軟骨逐步被吸收。同時由於溶酶體內的蛋白降解酶、膠原酶的釋放,使軟骨基質破壞、溶解,導致關節軟骨廣泛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粗糙不平,血管翳機化後形成粘連,纖維組織增生,關節腔內形成廣泛粘連,而使關節功能明顯受限,形成纖維性強直。待關節軟骨面大部吸收後,軟骨下骨大面積破骨與成長反應同時發生,在骨端間形成新骨,而致關節骨性強直。
由於關節內長期反覆積液,致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受到牽拉而延長鬆弛。再加上關節面和骨端的破壞,使關節間隙變窄,使關節韌帶更為鬆弛。由於關節炎症及軟骨面破壞,病人因疼痛常處於強迫體位。關節周圍的肌肉發生保護性痙攣。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和筋膜也受到病變侵犯而粘連,甚至斷裂,最後導致關節脫位或畸形位骨性強直。
2.關節外表現
(1)類風溼性皮下結節:類風溼性皮下結節是診斷類風溼的可靠證據,結節是肉芽腫改變,其中心壞死區含有IgG和RF免疫複合物。周圍為纖維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所包圍,最後變為緻密的結締組織。
(2) 肌腱及腱鞘、滑囊炎症:肌腱及腱鞘炎在手足中常見,肌腱和鞘膜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浸潤。嚴重者可觸及腱上的結節,肌腱可斷裂及粘連,是導致周圍關節畸形的原因。滑囊炎以跟腱滑囊炎多見,在肌腱附著處常形成侷限性滑膜炎,甚至可引起局部骨質增生或缺損。滑囊炎也可能發生在奈窩部位,形成奈窩囊腫。